昨天,广州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开始试营业。店主称不卖武侠和励志书,将为背包客提供免费住宿。白天是生意,晚上才是态度和温情。(7月9日《信息时报》) 24小时书店发端于北京三联韬奋书店,随后在重庆、杭州等地陆续有跟风者。有媒体报道,目前北京的24小时书店运营状况良好,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但它的成功可不可以复制,会不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状况,还需要实践来回答。 如何看待24小时书店,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商业模式上分析,24小时营业不过是一种差异化的经营手段,消费者过了新鲜劲,这种模式恐怕也难逃实体书店整体萎缩的命运;从文化意义上分析,24小时书店的出现是否就说明了一座城市站上了某个文化高地呢?小小一家书店恐怕承载不了这样的期许,与其拔高到城市精神的体现,不如说是个人的选择。 我对赋予这家书店太多象征意义持保留意见,但对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创业尝试应该鼓励。普通青年创业想的是怎么赚钱,文艺青年创业想的却是情怀和梦想。书店老板说,一开始就告诉股东“如果为了投入回报率不要来”。不卖励志书、商业书、武侠小说,给背包客提供免费住宿……这份情怀不只是嘴上说说。就个人层面来看,花自己的钱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管最后结局如何,石屎森林该为这份柔软的理想主义留一点空间。 但就社会层面来说,盲目赶24小时书店的时髦似乎搞错了重点。相比于在哪里读书,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才更重要。与其争论24小时书店有何意义,我们不妨先自省一下上一次去书店买书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完整读完一本好书是什么时候。从长远来看,政府应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让青少年有更多课外阅读时间,包括已经实施的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税……获益的绝不仅是一家书店而已。当我们在为这家24小时书店鼓掌之时,不可忘记更深层次的问题:若读书人不再,书店也就没了意义。重拾自己的阅读习惯,就是对书店最大的支持。 |
相关阅读:
- [ 04-24]24小时书店能否扯起全民阅读大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