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学者讨论:香港民主化应在制度红线内进行

2014-07-14 16:25:36 时殷弘 王建民 戴庆成 印红标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时殷弘:香港的“闹事”精神从何而来

以往香港公众习惯于北京向他们的要求做妥协,习惯于北京的灵活政策。但同时,香港公众也应该习惯于中国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方面绝对坚定的态度。香港公众应该习惯特区政府的权威,不管是怎么产生的,根基不变。但一些香港人对“一国两制”白皮书的发表非常吃惊,他们不习惯,并因此激发起一种“战斗”精神也可以说是“闹事”精神。

十年前香港的发展方向有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香港政治稳定和有序竞争;二是有利于香港振兴和社会安宁;三是有利于长久稳定的经济建设关系。凡是损伤三大价值的追求和行动,不管来自何方都不可取。这三原则现在依旧适用。

维护香港稳定是港人最高利益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之一。民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香港出事情,所有人都要反思。只要大家共同应对,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才会有健康发展。(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建民:香港患有殖民地后遗症

可以说,香港问题的产生,与殖民地统治后遗症息息相关。几乎所有前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都有问题,包括塞浦路斯、印度、巴基斯坦,尤其是英国殖民统治过的国家。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台湾政治民主化对香港政治民主化的影响。香港民主派基本都是跟着台湾民进党学的。澳门反对势力也在产生,未来可能步香港反对派的后尘。香港所谓追求民主等问题,不过是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后续。

香港问题变严重,香港媒体和舆论负有重大责任。香港回归了,但是舆论话语权却掌握在一些反共右翼人士的手里。我认为无论今天的台湾还是香港,都可能会毁在反对势力的媒体手里。因为如果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问题就比较难以解决。比如在台湾,反大陆的情绪非常强烈,可是到今天还有人颂扬日本的殖民统治,这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现实,因为殖民统治让这些人改变了观念。(作者是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戴庆成:警惕港澳台反内地情绪合流

香港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分两个大的问题。一是普选的问题,二是陆港矛盾问题。两地之间关于普选的主要问题在于,怎么选出一个中央政府和香港民众都可以接受的结果。而陆港矛盾可能越来越凸显。因为内地很多自由行游客,或者很多人去香港生小孩,这令香港人觉得生存空间缩小了,产生一种身份危机感,所以造成自我身份诉求的渴望。

当然,香港特区政府也负有责任。比如,中国历史在香港中学不是必修课,是选修课。很多学生觉得读中国历史对找工作没有实用性,所以不修中国历史。

香港一些年轻人开始跟“台独”团体交流之后,由反对“台独”变成同情或理解“台独”。今年七一游行中第一次有台湾人过来组织游行,并播放一些“台独”分子讲话的视频。未来台湾、香港和澳门互动会越来越大。

有人问,澳门为何不像香港这样?原因在于澳门跟内地关系比较密切,他们的文化比较倾向内地,去澳门的人虽然很多,但主要是去赌场,对澳门民众影响小一些。我的观察是,现在澳门也开始冒起反对大陆人自由行了。因为很多赌场开快车去接游客导致很多交通事故。所以部分澳门人也有反内地情绪了。澳门之前有过1万多人上街示威,所以未来有一个趋势,港澳台三地几股反内地的力量可能汇成合力。(作者是香港媒体人)

印红标:人心回归关键在于内地进步

中国是单一制国家,香港是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高度自治权来自中央政府的授权,而不是固有的。香港的地位不同于联邦制下的邦,不是香港把自有的部分权力让渡给中央。不论内地、香港还是国际社会对此都应当十分明确。普选特首的权利来自《基本法》,而不是英国。

看到香港媒体的强势舆论倾向反对派,但不要忽视大学和中学教师的重要作用,这个群体主流倾向反对派,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这在反国民教育和“占中”活动中都表现得很清楚。因此要注意对香港教育界和青年的工作。对于内地民众也应普及《基本法》的教育,以坚持“一国两制”,防止“过左”或偏激情绪。

据我观察,香港是一个政治难民和经济难民及其后裔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再加上百年殖民统治,香港居民与内地民众存在价值观、历史观的差别,要实行“一国两制”不会一帆风顺。意识形态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国家认同,而在国家认同不稳定的地区实行民主,很容易出现离心或分离主义倾向。

最后,人心回归的关键在于内地的发展和进步。内地除了经济发展之外,社会政治改革也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要逐步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去。政策要开明,社会监督权利应得到保障,反对腐败需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这样,内地才能对香港社会有足够的感召力。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