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宁海县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潘某等11人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来源:9月3日网易新闻) 据报道,在今年2月至7月短短5个月内,潘某等11人非法生产有毒空心胶囊约9000万粒。这些胶囊中重金属铬均超标,最高的超过正常标准的65倍。铬超标如此严重的毒药,患者服用之后,不仅不能治好病,恐怕还会致病,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更大伤害。 令人遗憾的是,这9000万粒毒胶囊已流入市场,且去向不明。这无疑又是一颗埋藏在市场中的定时炸弹,将会给患者带来多大恐慌。当务之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尽全力排查,及时找出这批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毒药,以保护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 当然,这9000万粒毒胶囊也再次敲响了药品安全的警钟。众所周知,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年年在抓,但毒胶囊似乎从没有停止过。这不得不说明,在我国的药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还存在诸多的隐患,还存在一些制度、监管缺失,必须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一是在药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必须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未经相关职能部门许可和备案,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能从事药品生产销售。对于那些未经许可的违法行为,必须加大处罚力度。 二是必须建立完善药品的市场流通登记制度。对于药品生产厂家,在哪里购买的原材料,产品销售到哪里,最后进入到哪个市场,进入哪家药店等都必须做好相应的登记。因为只有完善了药品各环节的登记制度,才能杜绝药品的制假贩行为,才能更好的杜绝毒胶囊的出现。 三是必须加大药品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大对药品生产销售领域的监督管理力度,要主动介入,而不能被动监管,更不能等着群众来举报。只有政府职能部门主动作为,主动去监督、管理和查处药品生产销售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后,我们的药品市场才会更安全,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总之,9000万粒毒胶囊事件的出现,再次敲响了药品安全的警钟,在事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面前,药品安全工作不容忽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也应积极参与监督,以确保患者服用的药品只治病,不致病。 |
相关阅读:
- [ 06-04]对“毒胶囊”事件不能止于感谢媒体
- [ 04-23]是不是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颗毒胶囊?
- [ 04-23]反思“毒胶囊”:制度无恙 执法有病
- [ 04-20]毒胶囊门,应追究涉事官员“监管渎职罪”
- [ 04-19]检不出的“毒”胶囊与“无害”的氯可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