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始,不少师生发现拿到手的语文教科书“变脸”了。《天路》《蜗牛》等歌词进了一些小学语文课本;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在消失,浙江一所高中的语文书中选入了八股文,上海教科书减少了古诗文分量……每一次增删,几乎都引来了争议。 让语文成为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80后,对语文课本的记忆,是让人潸然泪下的父亲的“背影”,是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古诗词世界。在一年又一年的光景里,语文教科书默默积淀成一个人的精神沃土和文化家园。然而,倘若大量古文、诗词被删减,我不知道未来教室里是否还会传出齐诵《诗经》的琅琅书声? 修改的目的是让文化精神回归。如同钱理群教授所说:“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民国老课本之所以在如今仍受推崇,不仅在于课本编写由蔡元培、叶圣陶、丰子恺等大家亲力亲为,更在于课文中所展现的对文化的传承、对世界的慈悲、对人性的关怀。 “循文会心,实现心灵的相遇相通”,这是语文课本的应有模样。期待有这样的课本,让我们找到中华文化的记忆。(@曹原) 真语文应该找回本真 记得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前段时间提出了“真语文”理念,强调让“语文教学回归传统,找回本真”。教材的真,应该包括语文本质的真和内容情感的真。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踌躇”和“蹒跚”两个词语,也是从那时开始会念、会写、会用,还有就是被父亲抱着橘子艰难过铁道的场景所感动。 现在一直争议,到底什么文章应该放进教材,什么文章需要剔除出去。可是,让教材承载过多,反而会成为学生不能承受之重,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们有了基本的“语”和“文”的基础,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研究各种文章。语文教材就是工具,教材之外有广阔的知识海洋,不妨让孩子们掌握工具后,自己去探寻其中的“道”。(@倚天照海) 不妨多走近日常生活 小学六年级时,曾学过一篇课文《凡卡》,主人公凡卡在给乡下爷爷的信里,倾诉他在城里受尽了折磨,并渴望回到爷爷的身边,我们深受触动。学完课文,老师即兴提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来信吗?”我举手回答:“凡卡只写了‘乡下爷爷收’,既没写详细地址,也没贴邮票,所以爷爷不能收到。”老师默默地点头,为大家讲解如何正确填写信封。12年后再翻看这本教材,记忆犹新。 一本好的语文教材,能启发学生无限的思维。不仅要教授言语上的表述、传递精神上的感悟,还应该用一种生动的方式,引导教师为学生们讲解一些生活小常识。 不妨多选一些科普类文章,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联系到孩子们生活实际,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难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何敏祺1991) 有爱有趣有料最中意 一本好的语文书,不仅会提升人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能熏染出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和敬畏。所以,我中意的语文书,是有爱、有趣、有料的。 好的语文书,让孩子用一双有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一颗有爱的心灵去拥抱生命。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是健全而完善的。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好的语文书,既充盈轻松幽默,亦不乏厚重体悟,它总是能让人感受到这世界的五彩斑斓、妙趣横生。 语文书中的“料”,不是填鸭式教学,也不是枯燥式灌输,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与认知特征的基础上,将最值得遇到、最美好真挚、最深邃绵长的思想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烙印于学生心中。只有这样,才会成就有情怀、有智慧、有涵养的优秀人格。(@刘洁) |
相关阅读:
- [ 09-10]留住古诗词 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脉
- [ 08-27]别激动,被删古诗的只是小学一年级
- [ 08-27]古诗一刀切是语文教育的“偏科”
- [ 08-27]语文“瘦身”从古诗开始?
- [ 06-30]“停电禁烛”是权力踩过界
- [ 06-24]跪求零分的考生应该得零分
- [ 06-20]看待高考作文判阅需要专业角度
- [ 06-19]高考阅卷太快为何让人担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