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不赞成删古诗文”提醒尊重教育常识

2014-09-11 09:29:43 王旭明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了,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据“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在北师大参观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番话引发公众广泛热议,但我觉得他是在强调一个教育常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古诗文,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意。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人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文化传承、熏陶和滋养心灵,而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资源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师和家长从小就会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古代经典诗词,则使得历代知识分子把报国为民作为最高理想。无论对知识精英还是对普通民众,无论对那些舍生忘死的改革家,还是对理应享受改革红利的老百姓,经典诗词传递的人生理念和治国态度,都能为我们的改革提供最原始的动力。这是中国教育之基因,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常识。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就是运用传统文化的典范。在他的讲话中,古代经典诗词经常信手拈来。比如,去年5月4日,他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就引用了《国语·周语下》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再比如,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第二批布置会上,他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类似古诗文比比皆是,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对他的执政理念和为人处事可能有很大影响。

从经史子集,再到忠、孝、仁、义、礼、智、信理念,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了,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遗憾的是,对这样一个常识,不知什么原因,常常被人违反、丢弃甚至粗暴践踏。据报道,今年开学,上海市民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变“薄”了,其中删除了每个章节后的“古诗诵读”部分,包括《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夜宿山寺》等8篇。其实,比上海删减小学课本古诗更过分的例子,还有很多。而我最近在编教材时发现,有关部门规定小学生只能接触古诗,不能接触古文,而且古诗只能泛泛地讲,只能讲大意,不能讲词语。即使到了中学,古文的篇幅也不能超过20%。

对此,我非常反感,并多次呼吁改变。此前,我所在的语文出版社,在语文教材的修订中就十分重视古诗文学习,并增加了相关内容,正是希望以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很困惑的是,我们一方面宣传并主张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却拼命减少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以至于中文系学生能读懂古文的也少之又少。如此下来,谁还能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最有利的载体就是古诗文,如果不能认真研读,如何渡过传统之河,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呢?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却被教育界内外的人广为忽视。

目前,我们无法预测此番讲话对正在修订中的中小学生教材有怎样的影响,但这番话至少让我们反思,并向我们强调了一个教育常识。值得一说的是,现实中一些违反教育常识的声音和事件,可谓层出不穷:韩国一艘游船出事,由于船长的指挥不利,造成听话的孩子死亡,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教育要培养不听从指挥的孩子才能活命;还有领导以重视教育现代化为名,到处推广电脑网络教学,而忽视汉语言文化教学和课堂上与孩子的交流互动;还有多地打出“培养百名教育家”工程等项目,号称通过几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教育家等。很显然,这些言行和做法,不仅违反教育常识,也会让一线老师和学生吃尽苦头。

总书记的话告诉我们一个常识,也告诉我们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尊重常识非常重要,头脑发热并不断制造各种“热闹”的人,头脑该清醒一下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