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让核心价值观之花绽放江淮大地

2014-09-28 07:11:46 曹征海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好人竞相涌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彰显。安徽省充分发挥好人辈出的优势,广泛深入开展“践行核心价值 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把好人评选推介的过程变成全民发动的过程,把“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全国第一的好人现象转化成全省上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共为。

在坚守中前行,保持一贯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难,在于树心塑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心”和“神”的决定性因素。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三年两载可成,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如果抓抓停停、“雨过地皮湿”,势必事倍功半,甚至会产生反向效应。安徽省宣传思想文化等有关部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连续20年组织开展“安徽好人”评选活动。多年的铸魂、立根、夯基,成就了“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的六连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永不竣工的灵魂工程。面对不同思想文化的交锋、不同道德观念的碰撞、不同价值取向的较量,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久久为功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源不断地汇聚社会正能量,接续不断地提振民族精气神。

在探索中开拓,发挥创造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契合群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创新理念方法。品牌是内涵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要创造地域特色浓厚、辨识度高、有足够内涵空间和强大引领力量的活动品牌,以此增强工作感召力、提高价值认同度。接地气才能聚人气,叫得响才能传得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打造像“安徽好人馆”这样可感可触、有血有肉的鲜活载体,讲好情理交融、打动人心的百姓故事,以贴近性、趣味性增强渗透性、实效性。尤其要看到,现在网络发展、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微时代”,互联网的自媒体特征使其很容易成为错误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和散布谣言的高发区。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多在“微”字上下功夫,借助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开展分众、具象、互动式的宣传教育,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建设清朗网络空间。安徽省通过开设好人网、开通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微博群,拓展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红色阵地。

在整合中融通,注重系统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与之无关的人,也没有与之无关的事。系统工程应系统抓,共同责任须共同担。要在力量上统筹,加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配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全过程,为改革发展提供清晰的价值坐标、精准的价值导航。要在活动上统筹,把已有、将有的各方面活动有机结合、整合起来,不断策划推出诸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季”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人人可为的活动,分块面分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落实。要在宣传上统筹,调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公益广告、文化墙、公示栏等各类宣传资源,以规模化和矩阵化的传播,让主题宣传串起来、动起来、立起来,营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思想道德强磁场,让“三个倡导”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

在规范中深入,强化机制性。制度管长远,固化利于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持之以恒又需抓铁有痕,既要道之以德又需律之以规,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强化价值规范。要注意总结提炼,把行之有效的举措及时上升为制度,使成功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安徽省出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以及《领导干部德的考核办法(试行)》、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等20多个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系。随着工作向纵深推进,还要加快建立健全评价、激励、保障等制度,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硬约束。同时,加快完善科学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提高制度执行力,促进工作常态持续推进。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江淮大地历来崇德向善、自强不息,是一方道德沃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造就“好人安徽”现象的历史根脉和文化渊源。我们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有益养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铺展美好安徽、美丽中国的壮阔精神图景。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