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十一黄金周已向我们告别。假期出游的人们是否度过了一个快乐悠闲的长假?从不少新闻来看,恐怕一些人的出游体验并不舒心。吃饭被宰、特产不特,更别提堵在路上的、挤在山上的……关于黄金周出游的方方面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虽然褒贬争议不断,但我国旅游休假制度却在“黄金粥”的“吐槽”中不断进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既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成熟,也是让国人玩得起、玩得好的关键一步。 “嫌贵别点”就能挽救400元炖山鸡? 有市民国庆期间到五台山景区就餐发现,明清街一家较大酒店的“台蘑炖山鸡”售价400多元。但山西省物价局方面称,除非价格高得离谱,否则物价局不会干预。“明码标价,嫌贵就不要点,但不准强买、宰客。”物价局方面表示。(10月7日京华时报) “台蘑”再如何优质,“山鸡”再怎样皮薄肉厚,这道菜终究是道家常菜,400多元的定价,引起“趁火打节”的质疑自然在所难免。 反观物价局的回应——“嫌贵就不要点”,其实用心细想也并无不妥。正所谓“需求大则贵,需求小则贱。”只要饭店的这道“台蘑炖山鸡”料优量足,在没有违反《价格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前提下,确实可以遵循买卖自愿原则,物价局也无需干涉。然而,物价局方面在说出这句冰冷的回应前,不知道有否对这道价格畸高的炖山鸡作出过详细的调查、取证。一方面求证这道菜是否真的用料上乘,对得起这个价格;另一方面需要调查这道菜是否节前节后不同价,是否企图通过节假日来宰客。其实,假如物价局有关于此菜肴价格畸高的合理原因与解释,市民对于物价局所谈及的此鸡“明码标价,嫌贵就不要点”也就自然更能接受。 实际上,物价部门在此次的回应中凸显出管理情商有待提高。在国庆黄金周这窝滚烫的粥里面,景区的物价一直是游客吐槽热点所在。作为物价管理部门,假如市场上出现任何关于产品价格的问题,都一言寄之“嫌贵就别点”,那负责监督物价、管理物价的物价局岂不是形同虚设?更不用说什么物价举报电话欢迎举报,什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了。可以看出,物价部门的相关发言水平并未如理想,多站在百姓角度看问题、想事情,才能说人话。 总的来说,旅游是反映我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假日经济、旅游经济、景区经济中的垄断经营、强迫交易、抬高物价都正体现出我们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之处还有待填补,物价部门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别抛下一句冷若冰霜的回应,视消费者权益如无物。 (雅婉) “暴利景区”缘于“利”字当头 有媒体统计A股上市公司发现,景区调价后几家主要的景点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率都有所增长,部分景点类公司的毛利率甚至超过60%,高于房地产等其他暴利行业。(10月7日《扬子晚报》) 看起来并不扎眼的旅游景点暴利过房地产,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不过联想到很多景区的实际情况,倒也不难理解这样的毛利率是如何产生的。在“门票经济”思维之下,中国景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众矢之的,收入确实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景区收入有多少能被投入到景区维护、设施更新上,恐怕得打个问号。 让公众意见最大的是一些自然风光类的景点,围栏一拉、设几个垃圾桶便可开始卖票赚钱,投入之低、获利之丰让人咋舌,相比于要在水泥钢筋上砸下真金白银的房地产业,旅游景点可能确实是更加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整治旅游景点暴利,政府部门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去年修订的《旅游法》规定了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但有了政府定价,景区暴利就能降下来吗?实际上,目前很多景点已经应用政府定价或指导价,并且相当一部分还走了听证程序,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归根结底还是理念问题。如果说人工景点如游乐场、度假村等尚且有市场化定价的理由,名山大川、自然风光等自然景点作为全部国民共同享有的宝贵财产,即便要收费,也只能出于支付保护成本,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始终是第一位的。目前的问题在于,很多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并非秉承着公益性,而是将景区当做摇钱树;不是从成本倒推定价,而是怀着“能赚多少是多少”的心态。要压缩景区的利润率,首先应从纠正这一理念出发。 在坚持公益性的大前提下,给自然景区定价的核心方向就应是避免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不是怎样才能赚取更大利润。一方面,我国可效仿美国的国家公园模式,建设、管理由政府部门统一进行,其维护费用也由财政资金兜底。这样一来,公众所需支付的费用自然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在财政资金力有不逮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引入开发公司,但其利润率必须明确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以“保本薄利”的原则进行公开竞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公益不能让位于利益,都是不能动摇的核心原则。(张涨) |
相关阅读:
- [ 10-08]盘点黄金周 含金量高还是低?
- [ 09-30]年年吐槽黄金周,“槽点”总不变
- [ 09-26]黄金周去留需听多维度民意
- [ 09-26]取消黄金周不如先取消专家
- [ 09-26]“赖”住黄金周能否“逼”出带薪休假
- [ 09-26]黄金周依赖症
- [ 09-26]是否有必要“保卫黄金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