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扶贫莫伤“弱者尊严”

2014-10-31 09:55:43 许小峰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一位基层领导介绍情况时说,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政府的扶贫工作效果不够理想。他分析了一些原因,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两条:一是工作不够深入,比较表面化,较少与贫困农民交心结友、了解真实困难、体现细致关怀;二是过于注重宣传,一些领导去基层扶贫慰问,总有记者随行拍照录像,很快就通过媒体播发,四方皆知,虽说是正面宣传,但给贫困地区受助者留下的印象未必正面,甚至有动机不纯之嫌。

“被群众质疑”的状况是否具有普遍性,尚难定论;但这位基层领导反映出的现象、问题是真实的,值得我们重视。

扶贫解困不是施舍恩惠,是弥补发展短腿,还历史欠账,是各级政府的分内职责。这项工作有无成效,要看帮助老百姓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有没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关怀、希望。而领导是否一定要亲自前往、出现在第一线,并不重要,更没有必要总将“送温暖”的过程展示于媒体聚光灯下,作为政绩宣示。

从舆论宣传的角度看,媒体应将解决贫困问题作为一种责任、理念和事业来倡导弘扬,不能一味拿个案煽情、吸引公众眼球。媒体人应时刻谨记“守护弱者”原则,将镜头对准帮扶对象时,必须把握分寸、注意细节,体会当事人的切身感受,避免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伤害。

从国际通行做法来看,在慈善领域“保持受施者的尊严”已是公认原则。社会心理研究发现,当有人在健康、学业、工作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希望能通过社会救助体系得到帮助。但无论这些受助者的境遇多么恶劣,需要救助的愿望多么迫切,都不情愿失去自己应有的尊严。捐助若使受助者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受到伤害的也会是慈善救助事业本身。

中国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尽管饥饿的人们确实需要食物解决生存问题,但在面对居高临下的施舍时,也不愿为了一时的温饱而失去应有的尊严。若不得已接受了这种有失颜面的救助,难免在心灵深处留下无法言说的屈辱和创伤。当有人指责一些受助者对所受帮助不知感恩时,或许是未能体会和理解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因贫困而付出的尊严代价。

近年来,一些民间组织开展的慈善、送温暖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认同。很多慈善人士、公益活动都非常低调,往往是活动结束后甚至捐赠行动过去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来龙去脉。但越是这样低调,越能赢得人们的尊重。这种“不事张扬、恳切务实、润物无声”的理念与做法,值得政府部门借鉴。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扶贫帮困方面,如何通过各方面的持续努力,将工作做深做细,取得实际效果,解决贫困问题,并得到理解,赢得人心?各级政府应深入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

扶贫,请少些麦克风、聚光灯,多走些崎岖山路,多推开几扇柴门吧。(许小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