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苗子为何挖不来
2014-11-14 11:24:41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推进专业体育系统的后备梯队培养向校园转移,近年来呼声渐高。对于足球、篮球等社会化程度极高的项目来说,更有“舍此别无他途”的认识。不过,最近听到一位职业俱乐部总经理感叹,现在不缺好苗子,但挖不来好苗子、留不住好苗子。上学和打球之间,人为的鸿沟依旧。 这位总经理说,家长遇到上门游说的他们,恨不能躲得越远越好。为什么?因为大学联赛不允许在专业队注册过的球员参加。对那些有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意味着进了专业队,就不能再靠体育特长上大学。而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往往令家长望而却步,权衡下来,选择上大学自然更为现实和保险。 另一方面,一些从外地找来的好苗子,又因为学籍等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缺乏保障感,也无法安心打球。有人将这些问题归咎为教育系统对体育“不够重视”。实际上,这更像是体育和教育系统长久以来不相来往、彼此隔绝造成的“互斥”。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目前的体育和教育运行系统,都未能将体育的多元属性充分开掘,随着时代发展,积弊日渐暴露。而解决的办法,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打通与融合,彼此的“壁垒感”自然挥之不去。 从以往情形看,学校拒绝专业队球员,是因为他们的成长路径和校园无关,只是将大学学历视为“镀金”。这种“特殊学生”代表学校参赛,非但难以和校园体育文化发生真正的化学反应,还让那些从学校体系中成长起来的运动员感到压力。 而专业体育系统希望学校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给予更多支持,则是因为存在多年的体校已日渐凋零,招生的来源和出路都成问题。竞技体育成了无本之木,谈何可持续发展? 如果双方都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待和解决问题,要求对方拿出优质资源,壁垒大概很难破除。这也从深层折射出各自体育观的局限。体育不仅是拿金牌,更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体育的价值,也无法以升学率简单评判。体育的属性与规律正随着时代发展越发清晰,打破部门藩篱去认识和尊重这些规律,解决的将不只是“好苗子挖不来”的问题。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14日 15 版) |
相关阅读:
- [ 11-13]设两万所足球学校要慎重
- [ 11-1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足球特色学校”?
- [ 11-12]建2万所足球学校能否让体育阳光?
- [ 11-07]足球场去留不单要考量“合理合法”
- [ 11-07]足球场变写字楼:谁给谁让路?
- [ 09-05]如何解读“一个足球场的告别”?
- [ 08-22]高房价害了中国足球?
- [ 08-04]四级足球联赛能否拯救中国足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