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这个不善于使用手机的人,也有了自己的微信账号。微信用起来还挺顺手,我尤其爱玩朋友圈。在那里,我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经历或是好文章、搞笑视频“挂”上去,静等大家围观、点赞。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使用朋友圈的。今天,这位挂一篇“国内牛奶生产黑幕”,那位挂一篇“揭露某公司丑陋嘴脸”;明天,又变成了“转发此微信者,事事顺利发大财;不转发,一月之内必有坏事发生”;后天,干脆就出现“某某街至某某街,警察抓酒驾,喝酒的赶紧躲”……胆小的我,天天看到此类消息,就总是惴惴不安,觉得如今的社会没有“安全”可言。 跟一些朋友说起此事,这才知道,她们也经常收到这种负面消息。大家一致感叹:如果这些信息是真的、好的也就罢了,大家再遇到所说的不良状况,可以有所防备。可是,这些消息又有几个是真实的呢?要知道,不少人就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胡乱发送的。有位朋友,就听信了“朋友圈”里发送的某条养生信息,并且严格按照上边说的去做,结果,一个月下来,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血压反而高了不少,还住了几天院,一时间成为笑谈。 还有个朋友,十岁的女儿很爱玩她的手机。有一次,女儿无意中翻看了一条“朋友圈”里的信息,说是“某地发生拐卖儿童摘取器官倒卖的特大案件”,吓得孩子一连好几天都不敢出去玩,更不敢单独睡觉,整天让父母陪在身边。当然,这个消息是假的,可是对于天真的孩子来说,其强大的“杀伤力”却是真的。 毋庸置疑,微信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是,许多人却利用这种方便,有意无意地发送了一大批假消息、假信息上去,并迅速扩散,继而扰乱视听,让没有火眼金睛的我们一时难以取舍,产生对一切都心存疑虑的感觉,给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这自然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昨天,一个朋友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凡是在“朋友圈”里乱发、滥发虚假信息和不良视频的,将不顾朋友情面一律予以删除,由此产生的后果,概由对方负责。马上,就有好几个朋友点赞并进行了转发,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既然我们不能辨别信息的真假,那不如就让它的传播在我们这里“断”了吧,省得惑人惑已,也算是为清洁微信平台而贡献一点儿力量。 本报评论版“草野·宇下”栏目长期征集读者来信。我们期待收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中国故事,倾听来自不同行业群体的声音,尤其欢迎来自基层的生动细节,反映时代进步的细微变化。 来稿以记叙为主,无须过多评论;务求简短,言之有物;务必真实,不虚构,不夸大。我们尊重表达的权利,相信真实的力量。愿用我们有限的版面,撑起一方公民发言的舞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