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部系列“意见”的公布,新一轮高考改革蓝图已清晰绘就。改革的成败关键,端看各地的具体制度设计是否严密、操作能否守得住底线。】 这两天,教育部连续发布四份有关高考改革的指导意见:调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高考取消文理分科;高校招生不只看高考分数,还需要看综合素质评价;自主招生拖长周期,在统一高考后录取;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大幅调整。 2014年,全国性和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刚刚做了不小的调整和规范,减少高考加分趋势已经清晰。此次调整,除了照顾弱势群体的烈士子女和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和对归侨、自主退役士兵或少数立功退役军人等奖励性加分之外,所有通过体育或学科知识类竞赛、在校表现优异等获得的五大类加分项目全数取消,这样的干脆利落,还是有些出人意料。 不知有多少家长,会因为这个政策的出台不再每个周末拖着孩子奔波于奥数、编程之类补课班,或是从此不再挖墙钻隙、弄虚作假,弄一张“国家二级运动员”或参赛得奖证书,然后欣欣然或忿忿然换算高考中加的一分值多少钱? 坦率地说,虽然没有了统一加分,大学招生自主权正在逐渐增加,而大学选才的标准,不可能离开以竞赛成绩或社会活动、任职等为证据的优秀、特长和兴趣等标准。最大的改变大约只是,靠各种加分堆成的“高考状元”就此消失——有人统计说,近6年来各地“高考状元”中,“加分状元”就占了四成。 回顾一下高考加分政策实施的初衷,以及如何“橘逾淮为枳”的过程,或许会让我们在为高考新政欢呼的同时,存着一分冷静与警惕,而不是以为“雄鸡一唱天下白”,高考的指挥棒一挥,王子和公主们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1978年开始实行的高考加分政策,原本意在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天然存在的惟“智”惟“分”倾向。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加分,鼓励学生们关心集体、参加社会活动,表彰“好人好事”;为体育和艺术特长生加分,能为竞技性体育项目和群众性艺术活动培养后备人才;为奥赛、科技竞技类学生加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那些具有科学天分的偏才怪才打开了一条进入心仪高校的绿色通道。 然而,良好的出发点并未导向美好的结局。高考加分政策不仅在一些地方成为权力阶层以权谋私的堂皇工具,更因为将高考当成一种“GDP指标”的扭曲政绩观,而异化成为某些地方大面积作假以抬升竞争力的手段,越过了公平公正的底线。好经念歪,蚁穴溃坝,最终的结果,是整个制度失去公信,只好全数废弃。 随着教育部系列“意见”的公布,新一轮高考改革蓝图已清晰绘就。这一饱受关注、牵动千家万户神经的“深水区”改革的成败关键,其实不在理念或政策,甚至也不在于教育自身,而在于社会的法治与道德伦理水准,端看各地的具体制度设计是否严密、操作能否守得住底线。若无透明操作与严格监管,新规一样可能会走老路,赔上的,不仅是百姓对于中国教育的莫大期望,甚至还有对于改革的信心。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