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地方发展要跟上“新常态”节奏

2015-01-28 08:42:00 周人杰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一定速度基础上,侧重关注结构与质量、幸福与平安,才是理性之选】

近期,各地进入“两会时间”,这也是观察中国地方治理的“窗口时间”。

推开会场之窗,一股新风扑面来。会风简朴、报告简洁、充满特色,而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经济类的数据指标:河北从去年的8%降到7%,青海三江源坚持不考核这一指标,上海干脆彻底取消,而陕西仍要冲上两位数……地方两会释放的这些信号表明:各地正在因地制宜,理解、适应、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总的来看,与全国GDP从高速向中高速的回落相匹配,各地指标或多或少在调控。一个可计算的事实,就是中国GDP总量已经今非昔比,63.6万亿元的体量,哪怕只有7%—8%的增速,实际增幅都不得了,所带动的企业效益、就业人口都是天文数字。放到各个省来看,也同样如此,民生、基建所需的财税收入,都会有保障。因此,着实没必要过分纠结快慢,在一定速度基础上,侧重关注结构与质量,幸福与平安,才是理性之选。

由是,我们在各地两会的报告里,读到了更丰富的内容。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之后,浙江继续强调“保绿水青山”;首都北京,发展的首要问题直指人口;而在宁夏和重庆等地,“法治”成为提案的关键词,公众参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审判公开、防止权力滥用,中央顶层设计逐步落地延伸。最为共通之处,当是全面深化改革,比如大多数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聚焦了国企改革,表明“混改”进入深化阶段。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在摁下“快进键”,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身,凝聚在报告的字里行间。

然而,步入新常态,不等于不要增长了;清醒对待GDP,不等于不要GDP了。各地的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上海可以不再关注GDP指标,可中部地区的太原,增速回落的成绩单,仍然令市长羞愧。事实上,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有的东部沿海城市迈入发达行列,有的中西部地区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点,比如内蒙古的“扶贫脱困”,仅去年一年就需投入100多亿元。可见,治大国不能一刀切,只可分类烹小鲜,速度该涨的还得涨。

其实,从中央到地方,降下来的GDP增速,本质上属于一种预期性约束。7%也好,8%也罢,只是底线要求,只为减少“锦标赛式”的金牌压力。如同真正的优等生从不是家长们逼出来的,好马会“无须扬鞭自奋蹄”,好的增长潜力也不是硬压出来的。把担子放下,集中精力改善发展软环境,简政放权,为企业自主壮大提供公平竞技的舞台,效果将更好,反过来还会“逆袭”,带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这一点,千金不换。

数字减负的背后,是政绩观的矫正。以往,为了追求漂亮的工作报告,一些地方热衷于互相攀比、寅吃卯粮,土地财政、融资平台搞得不亦乐乎,结果严重伤害长期发展的内力。欲取之,必先予之,把GDP这根紧绷的弦松下来,目的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言,是为“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当省、市、县各级治理者的目光,从单一的增长率转向综合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必将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不啻一场“二次革命”。

简约,但不简单;说到,更要做到。法治中国,法定责任必须为。速度、结构、质量,两会上的各项指标,都是各级政府向代表、委员作出的庄严承诺,具有法定效力,当尽全力兑现。有严肃的落实,有严苛的问责,地方两会的阵阵新风,定将为“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局,吹来更好新气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