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知识无力感”应成教育转型的催化剂

2015-02-26 09:15:00 薛家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在这篇笔记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2月25日 《南方都市报》)

客观的说,“知识的无力感”并非只是一个虚幻概念,而是一个冰冷事实。这在工资的体脑倒挂问题上表现的尤为强烈---每当微信、微博中出现,拉面师月薪12000元,公交司机月薪8000元,搬运工月薪8000元的帖子,都会引发白领们“看了民工工资,不敢说个儿是搬砖的了”之类的疯狂回应。“知识的无力感”引发的强烈共鸣可见一斑。

“知识的无力感”风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否定。的确,十年寒窗苦,换回的只是工资依然在2—5k徘徊,而“钱景”却远不及早早辍学的儿时玩伴。巨大的落差容易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众矢之的。但问题是,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知识。在象牙塔里十年苦读,未必换回含金量十足的知识储备。试问,部分高学历人士只比高职生多了一纸学历,好意思吐槽工资的鸿沟么?

其实,“知识的无力感”被吐槽,并非是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而是许多人的知识储备太水。正如文中所说,“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但是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可见,返乡博士“知识的无力感”,是现有知识结构不能改变现状的恐慌表达。因此,与其吐槽“知识的无力感”,不如全面的认识自己,补强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城市里的进步力量反哺乡村的可能就存在。

在2013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和2014年的史上更难就业季之后,2015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型升级的当下,无疑,我们将面临着“史上最最难就业季”。但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却反映,招不到得心应手的毕业生。为何供需关系发生扭曲?就是因为知识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从这个层面看,“知识的无力感”更该成为我们转变对知识固有认知,改变落后教育模式的催化剂。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