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是正月初八,返乡的人们开始踏上回城的旅途。但是,在网上,人们的目光再一次回过头来去聚焦“家乡”。 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春节前就被热传的“返乡笔记”,节后仍然被人们热议;由于一位叫古鱼的文科博士发表了《另一面的乡村》,提出了不同于王磊光的“乡村观”,以自己的出身农村的岳母和母亲为例,直言“她们不怀念家乡”,“家乡”再度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以往的舆论热点大多是由事件构成,但“家乡”显然不是事件。两位博士是通过家乡来观察社会,众多参与讨论的网友所关注的,其实是国家。每一个人的家乡的总和就是国家,国家是所有人共同的家乡。“家乡”成为热点话题看似有点突然,其实绝非偶然。平时人们对社会对国家走势的关注,与年节里根深蒂固的乡愁发生碰撞、互渗,对国的忧思被寄寓在更为具象的“家乡”之中。 一篇个人观察,视野所限,不能强求面面俱到;因为渗透了感情,旁人读来反而易生误解;唯其心意拳拳,衷肠可感;“返乡笔记”读来令人沉重之处,所在多有。王磊光家乡的凋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王磊光写他和师兄的共同感受:“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觉很难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过年他都回去得很迟,来学校很早。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一出现在村子里,村里人不问其他的,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能拿多高的工资?’所以,他过年回家,基本不出门。这个体验跟我是一样的……”王磊光家乡的凋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文化上精神上的。 毕竟是中国的读书人,在王磊光与古鱼的文字里,明显有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种东西,这种东西,你可以叫情怀,可以叫忧思;它是这块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传统。只要你屈原、杜甫、苏轼直至鲁迅、巴金这么一路读下来,十有八九你就成了这种人,可能你不想成为这种人都难。至少,这是一部分中国读书人的宿命。 屈原、杜甫他们是一个大传统者。王磊光、古鱼身上还有一个小传统,即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投身乡村建设、平民教育活动的一批知识者的社会实践、实验所形成的传统。王磊光、古鱼观察社会的角度和眼光中,显然有这个传统存在。这个传统是儒家传统中的优秀部分,即入世、关注现实;不仅要读书,更重在“行路”,即实践、身体力行。不知为什么,这个传统总是被忽略,被淡忘,很少被主流人群所提起。其实,看似反传统最力的鲁迅,也是这个传统的继承者;鲁迅热情赞扬这些人“埋头苦干”,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而鲁迅本人也是这个传统的实践者。 王磊光、古鱼的文章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其意义,除了引起对农村现状的关注,还在于让包括两位作者在内的每一个参与讨论者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最近很多人在朋友圈里转发一句话,意思是如果你是光明的,中国便不黑暗。同一句话,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理解会大相径庭。如果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事例为这句话作注脚,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比较确定了。在我看来,每一个参与关于家乡的讨论的人,都是在为中国发出自己的光,都是想用自己一点点光为中国照亮前行的路。 |
相关阅读:
- [ 02-26]博士返乡笔记背后的真问题
- [ 02-25]博士返乡何时让乡村不再迷茫?
- [ 02-02]博士学历不是贪腐的遮羞布
- [ 12-05]“八角卤鸡肉博士论文走红”背后有真诉求
- [ 11-25]清华博士当电工有何不可?
- [ 08-25]“北大博士抄袭”应成学术净化的契机
- [ 08-25]女博士抄袭“零容忍”,男市长抄袭“可容忍”?
- [ 07-04]官员老总读博更需制度纠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