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潜规则才能清除“山头主义”
2015-03-03 09:40: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1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3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近来,官场中的“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受到舆论高度关注。解读最近的反腐典型案例,也可发现“山头主义”、“圈子文化”对官场的负面影响及破坏不容小觑。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占8.3%,事业单位员工占21.5%,国有企业员工占20.8%,民营企业员工占32.4%,外企员工占7.9%。足见“山头主义”并非单单流行于官场,而是成了现实生活的直观描述。 “山头主义”盛行贻害无穷,抵制“山头主义”,自然离不开社会个体的为人正直和自律意识。更根本的是,以健全规则、完善制度、约束权力消灭当前在利益分配上的潜规则,从源头上清除滋生“山头主义”、“圈子文化”的土壤。 进入一个“圈子”,表面上是因为老乡关系、校友关系。而背后,该“圈子”与工作机会、职务升迁、招标建设等实际利益密切挂钩。更关键的是,掌握资源的权力人士在分配利益时,不是完全公开透明,依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和正常规则。而是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暗箱操作,利益交换,让公众看不到的潜规则在发生主要作用,这才是“圈子文化”得以盛行的根本原因。 与多数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规则不明确,或者看似明确的明规则被潜规则替代,成为谋取工作机会、职务升迁、投机机会的最佳捷径。如此以来,给公众的感觉就是一些明规则不发挥作用,而看不见的潜规则却威力无比。明规则不管用,谋取正常利益的常规的渠道不畅通,渴望上进者自然而然会加入一些“圈子”,成为“圈子”成员。 掌握资源者在利益分配时,纵使多数依据客观公平公正的标准,也会倾向于选择其熟识的“圈子”成员。如领导提拔下属,即使排除非正常因素,“圈子”内经常接触领导者往往可以更好地展现才能。凭真本事吃饭的年轻人,要是远离“圈子”,即使德才兼备,领导也可能不知道,更别说提拔重用。这种在“圈子”内“任人唯贤”的潜规则,给“圈子”成员带来切身利益,会进一步强化“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吸引力。 反腐倡廉必须打击“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更深层次的,则在于健全法律,明晰规则,堵住漏洞,实现约束权力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彻底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利益分配有公正透明的渠道,才能铲除“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得以盛行的土壤。没了潜规则作用下不正当利益分配的滋养,“山头”和“圈子”必然难以形成,纵使有,这种“圈子”也会是风清气正、不掺杂不当利益的知音之交。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