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很多媒体在报道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使用了这个标题。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说的: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定义了何谓经济新常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降至7%左右,显然是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并成功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理性选择。 慢下来的GDP,意味着我们将要追寻一种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有权不可任性”是对三中全会“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进一步阐释:政府权力做的是“减法”,增加的市场活力却是“乘法”。跟随近年来不断取消行政审批事项的节奏,地方政府一方面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另一方面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也要接得住、管得好。 就像地方政府对落后产能与污染大户的不断补贴,是破坏市场正常淘汰机制,让环保技术创新与清洁能源发展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权力的任性而为,即使出于好心往往也会办坏事。想咋办就咋办,或者想不办就不办,利用手中权力牟取私利,干预市场秩序,破坏资源分配,享受审批之笔的快感,凡此种种,都是权力任性的典型表现。要让权力不任性,就要规范权力运行,通过制定权力清单、细化信息公开、强化公众监督等方式,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 权力任性在很多时候或多或少与腐败相关。在反腐高压之下,一些官员为了避免腐败嫌疑,将严守规定、不违反纪律,异化成了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之前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则是“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为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治理“庸官懒政”——“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如果说“反腐风暴”主要针对官员“胡乱作为”,治理“庸官懒政”则是主要针对官员“不作为”。懒政怠政不仅是一种消极的工作态度,更会导致中央的好政策梗阻在出台实施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让“改革方案的含金量”无法展示,让公众不能产生“更多获得感”,从而严重影响改革效率,降低政府公信。 因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所以有权不可任性,因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所以有责不可懒怠。一面规范权力运行、杜绝权力任性,一面治理“庸官懒政”、惩处为官不为,这是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既不容忍贪官也不容忍庸官,既要求廉政也要求勤政,惟其如此,才能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相关阅读:
- [ 03-06]“任性”荣幸登殿堂 民本本是施政纲
- [ 03-06]权力任性源于监督缺失
- [ 03-06]有权不可任性,道出权力应有位置
- [ 03-06]从根本上遏制权力的“任性”
- [ 03-05]税收法定,不让加税“太任性”
- [ 03-04]悬浮书记被查告诫权力别太任性
- [ 03-03]剑指“三公”让作风不再“任性”
- [ 02-25]你给孩子的压岁钱够“任性”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