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那泛滥成灾的“夺眼球”
2015-03-16 14:29:52 来源:东南网-海峡导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以爱之名,那个叫陈盼的厦门女孩,10年了,我来找你了。”14日,这样一则寻人帖子,在厦门朋友圈阅读量快速突破十万。由于帖子中说10年前在厦门双十中学分手,现在想在母校门口重聚,所以双十中学的许多老师,更纷纷被此消息刷屏。 但是不要感动了,因为这“以爱之名”是编的,帖子中的陈盼也是假的。(3月15日《海峡导报》) 尽管满屏都是爱,但现实中,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觉得缺爱,于是,一条“以爱之名”发的寻人启事,刷爆了微信朋友圈——都十年了,还在寻找旧爱,堪比韩剧,阅读量突破十万也就不足为奇。 遗憾的是,理想与现实的“两感”肉感和骨感,再次携手出场——“以爱之名”是编的,狗血是鸡血,带着一地“鸡毛”,那些感动浪费表情了,那些与女主角同名的女孩“都烦死了”。 很明显,这是个微信营销,“以爱之名”这碗假冒“狗血”,换汤不换药,时而是“陈盼”,时而是“李丽”,时而是烟台版,时而是太原版……微信里为提高阅读量而频频使用的这个招式,算是成功。但是,总有种不舒服的感觉涌上心头。如此虚假的营销手段,偶尔用之,当做娱乐,可以一笑而过;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之,久而久之,人心会成茧,今后即便碰到真的“陈盼”、“李丽”,恐怕也无人感动吧——天知道是真是假。佛说:心中是花,看过去全是花,心中是粪,看过去全是粪。如果人心都装着“是真是假”的问号,信任就会成为海市蜃楼。 微信里,这类泛滥成灾的“夺眼球”桥段,经常是无所不用其极,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甚至已是恶俗。比如,本是一个爱心满满的故事,标题却是“一个大叔与4岁女童在车上……”;比如,本是千手观音的美感照片,标题是“黄色图片……很诱惑”等等,可谓俯拾皆是。夺眼球,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夺眼球”夺成“恶俗至死”程度,在弘扬正气追寻正能量的当今,就成反道而行,很是病态。 |
相关阅读:
- [ 02-11]微信玩“割腕”,道德成了落汤鸡
- [ 02-05]建 “原创信用库”,让“微信”成就“大信”
- [ 02-03]“五十步笑百步”难抑微信“文抄公”
- [ 12-30]严禁收受微信红包彰显反腐网络化
- [ 11-07]微信,也带来改变契机
- [ 11-06]微信朋友圈变商圈,法治思维亟待唤醒
- [ 09-16]警惕“朋友圈”中的媚俗营销
- [ 09-09]微信红包“送礼神器”只是“皇帝新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