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平等的工作关系庸俗化,仿佛只有给大人物工作,才是特别风光的事,而给普通人摄影,做得再认真、再好,也不足挂齿。同样的工作,却被分出三六九等,恐非吕厚民先生所愿看到的。】 昨日,著名摄影家吕厚民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来自摄影界、文艺界数百位吊唁者到场送别。令人有些意外的是,颇多媒体在报道中,特意为他冠上了“毛泽东专职摄影师”的名头。 确实,吕厚民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多年,但正式身份前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工作人员,后期是新华社记者,因工作安排,主要负责为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摄影报道,在他整个职业生涯中,这12年确实最辉煌,也最值得纪念,但用“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来概括他,甚至将这视为他的名片,则既不全面,也欠公允。 可以理解,今天很多年轻人对吕厚民不熟悉,加上一个“响亮的”名头,可以拉近和公众的距离。但,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崇拜意识,应引起警惕。 长期以来,确有不少人热衷于为领导人发明“专职××”,以资中筠先生为例,曾为毛泽东担任过几次翻译,却成了“毛泽东专职翻译”,资先生曾多次提出反对意见,可媒体仍然如此刊登,人们仍然以讹传讹。再比如明明是中南海的医务工作者,服务对象甚众,却被称为 “毛泽东专职医生”……在他们眼中,“专职”犹如一道符咒,在它的加持下,平凡人立刻就能变得不平凡起来。 这,只会将平等的工作关系庸俗化。仿佛只有给大人物工作,才是特别风光的事,而给普通人摄影,做得再认真、再好,也不足挂齿。同样的工作,却被分出三六九等,恐非吕厚民先生所愿看到的。 毛泽东曾经说过:“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的同志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过分强调“专职”,甚至将其视为“抬高身份”,实有用传统封建思维来理解现代社会的工作安排之嫌。 要想了解一位摄影师,关键看他究竟留下了什么作品,看他的职业精神,看他究竟做出了哪些奉献。事实上,即使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吕厚民先生依然兢兢业业,拍出了许多佳作。直到80多岁高龄,依然在忙碌,真可谓一生都“在路上”。是金子总会闪光,机遇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品质。我们特别尊敬吕厚民先生,就是因为他的这份宝贵品质。 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但传统的包袱依然存在,在不经意处,旧思维、旧意识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因为这些潜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融化在细节里,硬性剥离确实很困难。但不做这个工作,忽视了它的威胁,终将付出代价。 既然身体已走入现代,就不能把头脑单独留在过去,也许解传统之毒很琐碎很痛苦,但这件事值得去做。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