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这次节目播送完了”

2015-03-24 07:50:05 郑捕头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模仿是“笑林”最大优势

“笑林广播电台”永远停止了播音。当年,人们曾通过这个特殊“电台”听笑林模仿老播音员的主持,学唱流行歌曲《迪斯科皇后》,转播别开生面的“文艺杯足球赛”。

笑林和李国盛一起合作表演过100多段相声,广大观众开始注意他们是从1987年的央视春晚。两人表演的相声《学播音》,虽然是一篇宣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命题作文,但通过笑林惟妙惟肖的嗓音模仿,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更重要的是,笑林从这个作品开始打出“笑林广播电台”的招牌,而后这一“电台”也成为两人表演的特色。每次表演笑林只要用广播腔说出“笑林广播电台”的名字,立刻能收获观众们会意的笑声。

相声“马家军”淡出舞台

近些年来,人们在相声舞台上已经很少能见到笑林,倒是在《每日农经》节目中有时能看到他笑容可掬的样子。从笑林的逐渐隐退,也多少折射出由马季统领的相声“马家军”多年以来的状态。

这支马家军曾经名扬一时,以马季为首,其他相声演员都是他的徒弟,包括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黄宏、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常佩业等,足有2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通过电视的放大效应,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和黄宏等人多年参加春晚,迅速成为观众最熟悉的相声演员。上世纪90年代央视的当红节目《曲苑杂坛》,还专门为马家军举行过相声表演专场。

而今马季离世已经将近十年,再看马家军的今昔不免让人唏嘘。马季那样的相声领军人物不再,其他人多已进入花甲之年,不管是创作还是表演,近年都鲜见有影响力的作品奉献出来。

剧场相声日渐主流

与此同时,这十年也是剧场相声活跃发展的十年。相对于前述体制内艺术院团相声现状的不景气,各地超脱于体制之外的相声剧场,都在当地拥有不少忠实粉丝,有的团体比如德云社更是在全国打响名气。这些在剧场声名鹊起的相声演员,走了一条与马家军弟子们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说马家军众徒弟的成名是依靠电视自上而下而来,那么这些剧场演员则是通过面对观众实打实地表演,自下而上地获得关注。也正是由于参与这种更真实更锻炼人才的表演,很多演员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也更注重相声的创作。

从2014年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来看,一批年轻的相声演员已经成长起来,很多人就来自各地的相声剧场。他们的表演各具特色,一些作品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可以看出有的作品已经非常成熟,这也是演员们常年在剧场表演打磨的结果,所谓一遍拆洗一遍新。

中国人需要更多笑声,古老的相声需要创新,我们现在早已习以为常并奉为经典的马三立、侯宝林和马季的相声,在当年很多也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但这种创新并非对相声创作和表演传统规律的完全摒弃,不是为了求新而表演夸张、哗众取宠,不是简单地往台词中加入社会流行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真正的创新永远是最难的,相声创作需要知难而进的人。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