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一中对1100多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了50题的科学素养问卷调查。让老师们惊讶的是,学生对书本中出现过的科学知识,都会做。但对于氧气的来源这一课本上没有答案的题目,有两成学生答错了。据了解,南京一中是南京市属名校,学生的入校分数和高考分数都很高,学校的科学实验条件,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的素养在全国都是一流的,学校也因此获得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机会。但经过调查,那些理科成绩出色的学霸,在科学素养上也有所欠缺。(4月8日《现代快报》) 身为名校的高中生,竟然不知道“氧气的来源”,这不能不让人大跌眼镜。根据南京一中老师们分析得出结论,“这个常识性的问题,答案并没有在课本中明确出现过,如果不进行课外拓展,是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这样的说辞更难以让人信服。联想到近年来一些备受关注的科学话题:从“吃绿豆能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到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世界末日将来临”,再到“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剂等争议……国人的科学素养确实值得担忧。而另据2013年第10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水平为3%,相当于美国、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拉低了我们的科学素养? “科学是国力的灵魂,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我国是科技大国,但却不是科技强国,这一点从名校的学霸都不知道“氧气的来源”中略见一斑。如何提高科学素养,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我国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好,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教育缺氧”才是拉低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在奉行功利主义、弥漫着浮躁风气的应试教育难从根本上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把教学大纲奉为圣经,丝毫不敢越轨,就连一些名校也是徒有其表,骨子里施行的还是应试教育,文化知识传授与科学素质培养“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背负着沉重学习压力的中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都做不完,获取科技知识的途径单一,“氧气不足”,又怎么能激发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起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呢? 警惕“教育缺氧”拉低科学素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树立正确教学质量观和人才素质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提倡科学精神,把科学素质测试列入升学和选拔人才的考核内容,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在传统教育中加大科普宣传教育的比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科学素养,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让学生们在“有氧”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让我们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当学生们的科学素质明显提升后,整个社会的科学土壤才会更加丰厚,我们的社会才能进入一个崇尚科学的良性循环之中,科技强国才能由梦想变为现实。 |
相关阅读:
- [ 04-08]黄冈中学走下神坛,应试教育风头仍健
- [ 04-08]给学生干净清新的“教育氧气”
- [ 04-07]建设一流教育智库有四个关键
- [ 04-07]黄冈中学走下“神坛”不是教育的胜利
- [ 04-07]违背教育规律,“黄冈神话”必然破灭
- [ 04-03]学生路边午餐吃出教育凉风
- [ 04-03]就近入学须正视教育资源不均衡现实
- [ 04-03]大学生虐猫是人性教育之失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