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晚,湖北武汉市最高气温达35摄氏度,华中师范大学开放有空调的体育馆让学生纳凉过夜。晚上10点多,体育馆里就睡满了上千名学生,还不断地有带着凉席的学生前来。馆内摆上一排盖红布的桌子,作为划分男女住宿的分割线。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昔日的学生和现在的教职工,对于华师“千人体育馆过夜”的新闻,笔者颇有感焉。伴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宿舍装空调”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成为学生和家长直接而强烈的利益诉求——在高温天气下,“无空调可吹”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痛苦,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尊重和回应社会关切,离不开学校发展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重振。事实上,华中师范大学在去年就已经为绝大多数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而不是像网络上误传的“该校还有许多宿舍没有装空调”。 宿舍装了空调却“用不上”的背后,有着供电容量满足不了需求的坚硬现实。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同一个年级的学生,住在西区宿舍的男生们已经用上了空调,住在东区宿舍的女生们却只能“望空调兴叹”;这并非学校对学生实行差异化的区别对待,而是由于东区学生宿舍相对集中、用电需求更大,暂时难以承载如此多的空调同时使用。 让空调“转起来”,离不开供电部门的社会支持。原本计划今年6月份为东区学生宿舍空调供电,却由于供电设施修建的原因推迟到7月20日供电。事先没有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断章取义的“浅阅读”,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引发了舆论的质疑和焦虑。 在供电服务等配套设施暂时没有跟上用电需求的背景下,“千人体育馆过夜”是无奈的“次优选择”,是一种临时性的救济举措。在公共服务的制度之爱尚未抵达的时刻,学校开放体育馆供同学们纳凉过夜的做法,只是一种人性化的“个体救赎”。此举虽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同学们“吹空调”的利益诉求,却是一种细节关怀。 “千人体育馆过夜”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诉求,是“沉没的声音”的另类表达。供电服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离不开规划、城建、安检、环保等多部门协作。空调“用得上”既需要公众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也需要公共部门有一种“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的价值追求,增强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
相关阅读:
- [ 06-18]高温补贴不应成为“镜花水月”
- [ 06-17]高温补贴,不能只剩“高温”没“补贴”
- [ 06-16]高温费,不怕不调整但怕不发放
- [ 08-07]高温如此坚挺,高温费何以如此疲软?
- [ 08-01]高温津贴不能用绿豆打发
- [ 07-31]“清凉关怀”比“高温津贴”更重要
- [ 07-31]高温津贴不能用绿豆打发
- [ 07-24]改变环卫工高温中暑的劳作境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