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北京市委全会宣布,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严控新增人口,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此举意味着,北京市正式致力于解决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大城市病”。舆论关注此事,不仅是因为北京乃中国首都,而且它对于很多地方的发展都是一种启示。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致力于发展大城市,甚至将相距百里之遥的城市捏合成一体,以为大就是好。城市大自然有大的优势,但如果任其无限膨胀,大城市迟早会患上“大城市病”,其重要表现就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加剧,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上世纪80年代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之时,北京“大城市病”已现症状,上至国务院下到城区政府都头痛起来。 问题还在于,城市“做大”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进程,大城市通常只会更大,难得变小。城市变大,本来是经济发展内在的要求,集中带来效率。但政府代替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导致各种资源向权力中心高度聚集,这是中国城市规模失控的重要原因。等到人们意识到要解决“大城市病”的时候,各种利益盘根错节,政府也难以下定决心。 现在北京加快在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着手疏解中心城区人口,是根据中央部署采取的实际行动。中央明确定位北京为“四个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是首都功能。其他城市功能,必须向外疏解。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京津冀三地打破行政区划,以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建设等作为抓手,实现协同发展。 表面上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一个解决方案,而实际上,区域协同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存要求。我国倡导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目的不仅是要医治北京的“大城市病”,更为关键的,是回到区域协调、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来。 北京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城独大不仅不是好事,而且很可能是发展的陷阱。北京的问题不仅在于“大城市病”,而且在于它拉开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差距后,反过来给自己带来巨大困境。由于北京对资源的巨大吸附效应,北京周边形成了一个所谓“沿京津贫困带”,而“沿京津贫困带”反过来成了北京环境污染、人口骤增的策源地。在发展失衡面前,任何现代化城市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大城市的大并非仅仅是坏事,关键是要避免误入“一城独大”的陷阱,让大城市发挥“母鸡带小鸡”之用。一座城市想把自己做大未必是坏事,但衡量城市之大的标准,主要是看它对周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一座大城市不能老想着把自己变成“洼地”和“高地”,要认识到大家是一个整体,周边强等于自己强。协同发展,比“做大做强”自己更难,但是更明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