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安徽部分地区调研了解到,部分在建或已建民生工程存在建而无用、建后闲置现象,甚至成为少数主管部门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一些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重建轻管,后续运转养护资金缺乏,导致已建工程加剧折旧,损坏严重。(7月15日《半月谈》) 辛辛苦苦建起的沼气池,基本没人用;精心布置的留守儿童之家,几乎没孩子来……近年来,不只是在安徽,许多地方都遭遇民生工程闲置的尴尬。这一方面造成公共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无助于民生福祉的改善;同时,民生工程也易沦为“形象工程”,影响政府公信力,疏远了与群众间的距离。 民生工程闲置,并非群众没需求,而在于有关部门的工作不对路。正如基层干部坦言,“钱得花对地方。民生工程应落地生根。”时下,一些民生工程的决策的制定,缺乏深入调研的论证,严重脱离地方实际情况。此外,诸如农村清洁工程、公路“村村通”等工程项目,往往上级部门建成后就移交给基层维护管理。但这类项目建后管护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全部依靠乡镇财政确实难以为继,导致“重建轻管”现象普遍,一些垃圾中转站沦为摆设。 民生工程不接地气,还表现在基层政府和广大群众话语权缺失。许多部门主导的民生工程,完全是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铺开,下级只能上行下效,被动服从。事实上,地区与地区间存在差异,老百姓的需求也不一样,千篇一律的民生工程必定难以切合各地实际。春江水暖鸭先知,基层一线干部最清楚群众想要什么,应该在规定动作中增加自选动作,给予地方一定自主权。而作为民生工程的受益者,广大群众也有权利要求从政府“端菜”变群众“点菜”,“我的幸福我做主”。 无论是不深入基层调研,还是不征求群众意见,说到底还是权责意识的缺失。一直以来,屡见民生工程闲置浪费公帑,却鲜有人为此承担责任,无追责无监管自然也容易滋生一些浪费和不合规范的项目工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只有让民生工程俯下身子,多接地气,真正契合地方实际情况,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才能赢得群众的欢迎,发挥应有的作用。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