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看病打针吃药,哭得“梨花带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但近日,重庆九龙坡一家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吐槽:一位婆婆因为孩子抽血一直哭,竟然这样安慰孩子:“不要哭,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这位医生表示,不知道为什么有家长会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孩子,“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 很多家长遇见孩子哭了,总想找一个“受气包”。比如孩子绊到椅子摔哭了,有些家长拍打椅子,“打你,把宝宝弄疼了。”其实换个说法可能更好。比如,“宝宝不哭,看你把椅子弄疼了,它都不哭。”“打医生”和“打椅子”具有逻辑一致性,这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思路和方法上存在需要思考和改变的地方。 这样劝慰孩子肯定不好,这只是小概率事件。这位医生自己也讲,孩子因为怕痛哭闹,情况很常见,家长一般都会安慰孩子:“阿姨轻轻打,不痛”——由此可见一斑。可这位医生不仅在朋友圈吐槽,这已经表明了态度,而且怀疑“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这更是有点过于敏感了。折射的受害心态,让人忐忑不安。 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医护人员需要,患者更需要。一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暴力相向,让人们为之心疼。但要看到,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对立,也没有网络舆情描摹得那么对立。现实中有很多“中国好医生”,也有大量的“中国好患者”。有什么样的道德想象,就有什么样的道德现实,应该全面公允地认识和评价当前的医患关系。 更重要的是,医患和谐从哪里来?一方面需要患者做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医护人员做出努力。就现阶段而言,医护人员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大。这种努力不仅指向良好的医技和医德,还指向保持一个平常心,从容自信地看待患者。 一些医护人员的心态,需要引起重视。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医生不愿意让孩子学医的话题,在舆论场炒得很热。任何一个行业光鲜的背后,都有着难以言说的辛酸。而这个行业的真实生存状态,最了解的莫过于深耕的从业者。人们总是希望孩子未来比自己更好,总是希望自己吃过的苦别延续到孩子身上。放眼三百六十行,除却极个别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有几个行业的人愿意让孩子选择本行业?医生如此,教师如此,媒体也是如此。即便子承父业,也有迫不得已。 这就是一种“受害心态”,表现在道德想象里,自己所在的行业好像蒙受了天大的委屈,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一样。社会的每一点议论,患者的每一种行为,甚至一个无意识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进行扩大化解读,得到的只能是“洪洞县里无好人”。真要这样,累不累啊?有着这样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连恋爱关系都处理不好,又怎么去处理医患关系?就像这件事,明明只是安慰孩子的方式问题,结果被理解成是仇视医护人员。给自己找不开心,给社会找不自在,不是弱者心态、受害心态又是什么? 医护人员应自信一点、阳光一点,不要总有“受害心态”,也不要把患者当成“假想敌”。敏感脆弱矫情的心,对医患和谐没有一点好处。应该相信,也被事实证明,多数患者还是理性和善意的。没事找事只会让自己累,让医患关系痛。 |
相关阅读:
- [ 07-24]医患关系如何重归旧好
- [ 07-13]医患鞠躬照也是一种“乡愁”
- [ 07-07]女医生“最美睡姿”传递医患正能量
- [ 07-02]医患关系,不能陷入道德困境
- [ 07-01]“21天7起医患冲突”不必过分解读
- [ 06-25]“医患共同决策”是个理想的奢侈梦
- [ 06-25]民间“医患共同决策”能走多远?
- [ 06-24]医患共同决策讨论了一个哲学命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