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男德班”难以“圈养”出好男人

2015-10-09 08:47:24 张立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去年,借“国学”之名、为女性“正德”、以传销布局渗透到全国各地的“女德班”一经曝光,其所倡“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惊人主张,引发舆论轩然大波。今年国庆,全国首个“男德班”在京开班,与全国各地“女德班”遍地开花的火爆场景不同,“学做全新的好男人、好伴侣、好父亲”的“男德班”自始至终却响应者寥寥,仅有两个学员主动报名,开课时的十余名学员都是主办方的老朋友。(10月8日 《北京青年报》)

“女德班”的热络与“男德班”的遇冷,恰恰反映出当前在男女平权方面,仍然存在着道德和认知上的“压差”,也仍然反映出当前社会,特别是男性对“男德”以及“男德班”在认知上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歧视。假如把社会对男性的教育、培养比作一所大学校,正统教育比作系列教育,“男德班”的出现,充其量也只是一次课外辅导课,难以圈养出好男人、好伴侣、好父亲,更不用说对男女平权秩序的建构了。

最近看了一则电视公益广告,广告的大致内容是:夫妻双方多次坐在餐桌前对菜肴咸淡问题进行对话。男方刚开始质询时的盛气凌人,与女方的低三下四承诺改正形成了鲜明对比。紧接着画面一转,女方突然变成了“大侠”,男方则唯唯诺诺起来,旁边则附上了《妇女权益保护法》。这虽然仅是一个小小的广告,却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男女平权的建构,最终兜底的仍然是法律的有效施行。

当然,不能否认,男女平权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也必然需要各种主体在宣传教育上的持续投入。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再到成年时进入社会后的社会大染缸式的磨合与培养,这些教育或系统或零碎,都在传递着不同角度的男女权利的关系。

回过头来看,“男德班”的推出,其初衷显然是不容否认的,在于引导社会,特别是男性对女权的重视,既不偏向女权主义,也不独树大男子主义,而是男女平权关系的建构。而其在实际招揽学员方面,却遭遇了罕见的尴尬,只有2名男性应征参与志愿活动,这样的尴尬出现,除了“男德”这样字样的束缚,恐怕还在于,这样短期的培训、“死板”的形式到底会起到多大作用,仍然未能让男性收到肯定答复,这恐怕也是“男德班”遇冷的一个原因。在社会越来越开放,教育形式多样化的今天,“男德”的树立,恐怕难以让“男德班”来支撑一下。

再举一个新闻案例。广东16岁少女小燕与同龄男友生育了一个孩子,男孩最后抛弃了小燕和她的女儿,让女孩随便处置孩子。这个新闻虽然是一个未成年未婚先育和早恋问题,但也从中折射出男女平权问题不仅是成年人群体中的问题,已经继续在代际上延伸。沿海城市如此,边远贫困地区,男女平权问题,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需要正统、系列的诸多教育以及诸多措施综合整治,才能化解掉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在“男德班”课程临近结业,有记者问是否还会有下一期时,负责人方刚摇摇头。这样的事实再次告诉社会,“男德”教育向来不是很多,不明确也不系统,仍然需要加强,但未必要向“男德班”这样的形式来培养。倘若依然局限于“男德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充其量只是“话剧式”的“半成品好男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