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现年63岁的朱幼萍从四川自贡市某社区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了一桶食用油。但这桶油并不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或者其他普通劳动所得,而是从一本深红色的存折“兑换”而来。存折上面存的不是金钱,却是朱幼萍从今年1月份以来参加小区义务巡逻、帮助残疾人做卫生、在社区老体协活动室值班等兑换存下的“道德币”。 “道德银行”实现利他与利己良性互动 杨朝清 今年1月份,四川自贡沿滩新城龙湖远达社区,设立了社区“道德银行”。居民可以把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量化而成“道德币”存入个人账户,而后凭账户内的道德资产,可以拿来争先评优、兑换奖品和换取服务。目前,这家“道德银行”已经有接近1000人开户,长期活跃储户达数百人。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道德”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利他主义行为,“银行”则是一个投资理财、追名逐利的利己主义场所;从概念上看,二者并不搭界,本应秋毫无犯。然而,“道德银行”却突破了人们的固化思维,将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元素勾连在一起。 事实上,“道德银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01年,湖南长沙市一社区就出现了全国第一家“道德银行”。此后,“道德银行”如雨后春笋散布在许多角落:辽宁沈阳市一小学开设“道德银行”,“帮爸爸洗脚”存存折;浙江余姚市建立“道德银行”,农户抵押诚信可贷50万元;江苏苏州市出现“道德银行”,用来激励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由于话题的公共性,“道德银行”在引发人们关注的同时自然也引起了争议。在自愿还是强制的模糊边界里,在定量还是定性的复杂关系中,公众的纠结点,显然并不是质疑其动机,而是担心“道德银行”进入“初衷良好,方法僵化,结果差强人意”的治理怪圈。“道德银行”的症结,归根结底,就在于如何把握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在过往的叙事中,利己与利他通常被视为对立的两极。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对利他行为有着纯洁完美的道德眷念;另一方面,我们对利己主义有着“过犹不及”的矫枉过正,催生出极端利己主义的“恶果”。在这样的语境下,利己与利他就是一种“有你没我、你得我失”的零和博弈。 道德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有可能陷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尴尬之中。而为了克服这种“搭便车困境”,“让好人好事不白干”的选择性激励就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德银行”与市场化的“积分兑换”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单纯的商品交易,而是一种对爱心善举的回应与补偿,具有符号效应和示范作用。 一个理想的社会,理应让好心人得到更多的尊重与支持。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选择性激励制度,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平衡,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在自我完善中造福社会,才是文明社会的应有图景。就此而言,面对“道德银行”,人们不妨摘掉“有色眼镜”,少一些傲慢与偏见,多一些认同与参与。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