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教育上,QQ群、微信圈、手机短信服务等各种社交平台的推出,使得教育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教育者在教育资源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上,一键在手,万事无忧,学习者更是足不出户,而能上天入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正所谓:网络科技显神威,教育跨入新时代。 然而,正如过犹不及,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上,若不顾及学生、家长及各地实际,一味强调网络的力量,痴迷技术的便捷,也极易走入另一极端。换言之,网络教育太“走红”,也是一种教育“懒政”。 一是暗于学情。传统教育教学,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是教师上好课的“三大法宝”。移之于网上作业,要想“留”得其所,“做”有所值,在作业的形式、内容及难易度上,也应以“人”为本,目有“学生”。对于那些才上学校的小小“读书郎”,甚至要把孩子的监护人考虑进去。事实上,综观眼下大多网上作业,教师只顾自己“指点”键盘,“激昂”文字,至于网络那边的学习对象年龄几何(老或少)?基础怎样?能否吃得消?则完全不放心上。 二是怠于实践。借助“声光化电”的全息呈现,及场景模拟、资源整合的无与伦比,网上学习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之优势。然而,再逼真的场景,再清晰的视频,再“揽天地于宇内 挫万物于笔端”的技法,总与现实隔那么一层距离,与实践差那么一份本真。在提升孩子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若一味痴迷“网上得来”,醉心于“纸上谈兵”,教师是“网来网去”,减去了许多麻烦与隐患,但对接到学生能力发展上,恐怕只能是“晴蜓点水”,最终成为一场空。 三是疏于领会与变通。关于教育信息化,教育部曾发文提倡中小学留适量网上作业,但不做强制。之所以有此“弹性”要求,正考虑到各地发展不一,学情各异。可这样良好的初衷,在上传下达层层执行后,体现在一些最末端的“教育者”身上,就是机械拿来,生搬硬套,加上家长的“敬畏”心理,学生的“唯命”是从,这本应很激趣、提神、增能力的网上作业,成了家长不喜、学生不爱的一种负担。 孩子要更好的发展,需要网络教育,同时,更离不开社会实践。在这方面,教育者只要勤于动脑,肯于付出,是不难找到可行之径的。比如协调联系文化、科技、体育等部门,组织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比如统一引导孩子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总之,网上作业“疯”行,也是一种教育“懒政”。对此,人们应有清醒认识,并拿出切实有效的行动。 |
相关阅读:
- [ 10-29]孩子的家庭作业要适度
- [ 10-28]孩子作业多,不能轻易挟“拖拉”而推责
- [ 10-19]别让学生作业变为家长竞赛
- [ 10-16]幼儿作业为何变成“考父母”
- [ 10-16]幼儿园作业“拼爹妈”是教育跑偏
- [ 10-09]练摊作业两不误,纵是营销又何妨?
- [ 09-01]让“作业神器”发挥真正价值
- [ 08-25]“互联网+作业”别教坏了孩子们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