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爱心手环遇冷不能只让家属挨板子

2015-11-09 16:13:31 晴川 杨朝清 戴先任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500个爱心定制手环,还有约400个没人领

几个月来,福建漳州老义工黄惠聪很苦恼,他们自费定制的500个爱心蓝色手环,打算免费送给漳州的老年痴呆患者,可是7月以来,只发出100个左右。而各种漳州老人走失的新闻,仍旧频频见诸报端。据他分析,手环遇冷的原因是“或因家属对老人关心不够 ”。(新闻来源:11月9日《海峡都市报》)

手环遇冷只因服务意识不够热

晴川

给老年痴呆者免费发放爱心手环,真有点“天上掉馅饼”的意思,遇冷确实让人挺意外。家属对老人关心不够无疑是一方面原因,但从发放者的角度看,似乎也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手环的发放模式值得推敲。坐等病人主动索取,这或许出于被不需要的人领去的担心考虑,但老人自己或家人,并不是都能对自身疾病有一个准确判断,也不是都有领取的意愿和条件。倘能考虑到各家实际情况,不是坐等而是主动上门,或由居委会查实之后,根据需求上门统一发放,这既在客观上减少了对老人的折腾。也是对老人自己意愿的尊重。多一些他人视角的人性化,有了贴心温暖,或许就是另一番情形。

另外,在宣传上可能也存在欠缺。从新闻看,宣传渠道和手段并不少,但为什么靠近的几个地区领取的积极性较高,而其他地方却遇冷?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一者,生活中用类似手段坑骗老人的事情没少发,谁知道这是唱的哪出戏?二者,免费送可能真的只是“不知”;三者,老人走失可能背上的“不孝”骂名是很多亲属害怕的,何况,个人信息由此泄露等顾虑也不是没有。如果宣传再到位一些,能让老人及亲属对疾病有一个清晰认知,能有办法化解这些疑虑,这个“不知”,应该不难解决。

由此看来,防范老年痴呆病人走失的免费手环遇冷,表面看是纯公益事业的尴尬,其实不过是服务意识不够热的必然,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在子女身上。

公益活动要融入“技术视角”

杨朝清

将“老年”这一年龄特征与“痴呆”这一生理疾病生硬地捆绑在一起,很容易给公众造成一种认知误区,即“痴呆”是老年人的修饰性前缀;更令人担忧的是,“老年痴呆”的大行其道,会不断强化一种观念,即“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情形,从而忽视了对医学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与诊治。“爱心手环遇冷”固然有家属对老年人关心不够的因素,也和失败的社会互动有关。

部分失能的老人有走失风险,爱心手环也具有使用价值,为何老人和家属都不太“买账”?追根溯源,爱心手环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和标志性,一旦戴上,就和老年痴呆患者直接挂钩。在消除歧视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当下,爱心手环间接上会加剧社会互动的连接距离,让部分失能老人及其家属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

一方面,失能老人有基本的体面和尊严,不愿意自己成为“包袱”和“累赘”;另一方面,在“脸面观”的遮蔽下,家属通常也不愿意承认老人是老年痴呆患者。关爱老年痴呆患者,不仅要给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顾及他们的主观感受。

一项初衷良善的举措,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老义工“伤不起”的背后,实质上是“技术视角”的缺失。在语言上多一些温暖,在细节上多一些周全的考虑;许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缺乏“多想一点”、“多做一些”的前瞻性设计。

“爱心手环”遇冷背后的老人困境

戴先任

爱心手环遇冷,不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也暴露了背后的老年人困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需要加强对老人的关爱,中国已经进入银发社会,老年人口近两亿,人数还在逐渐增加,面对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需要全社会予以呵护,对他们的生存状态需要多加关注。而在中国社会,居家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子女对父母的照顾与关注,就尤其显得重要。老年人记忆力差,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给他们戴上爱心手环,方便失联的时候联系其家人或是义工爱心接力团,不失为给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加上了一层“保护膜”。

对于容易走失并容易受到伤害的老年群体,也不能只有民间自发地去帮助,相关机构可以出面,对于这些活动予以财力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部门拥有强大而权威的发声平台,他们的介入,能让爱老护老的宣传更深入人心,让老年人的家人认同类似爱心手环的救济办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