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用快餐”尽管效果很难得高分,但慈善本身应被呵护。综观往例,爱心遇冷无非两个因素。其一,信任尊重发声不响,使捐者与受众的“心绳”很难连牵;其二,慈善专业化不足,让爱心资源与生活需求不易对接。长期以来,对慈善只做理想化评价、看见正能量只会点赞而缺少前瞻性、操作性的“爱心冲动”,很难春风化雨。 事实上,慈善从来都不缺市场、不乏爱心,唯独稀缺精妙的顶层设计和细化布局。须如央视主持人徐卓阳所说的,“待用快餐”不能图“快”,要慢慢来,成熟一个则推出一个。因此,要烹饪好“待用快餐”,还得靠慢工出细活。 就前瞻性而言,制度设计和发展预期要反复考量。一要摸清受众心理。发起人厦门吴先生已想到,尊重信任远比一盒饭更重要,所谓“受助无尊严,慈善无意义”。如“免费午餐”的信任问题、“嗟来之食”的尊严问题,少不了人性化的设计来呵护、去实现。二要做好应变准备。“免费”可以成就慈善,也可能激活人性劣根。市民生活成本每年都在微妙增长,慈善专属的福利会不会沦为“聪明人的饭卡”,反而挤走真正的爱心对象?或者,当爱心企业(人士)遭遇难以承受之经济负担时,慈善蓄水池会不会断供干涸?足见,缺少慈善“心理学”、“经济学”的前瞻性,就很难持续健康发展。 就操作性而言,慈善专业化之路还需长途跋涉。本来,这种自发于民间、小微企联合的脱离传统模式的慈善行为,探明了未来公益的走向。但若缺少专业化的“慈善CPU”,则很难把空全局。“待用快餐”可操作要有“三个帮”。一是权威媒体帮。如湖北经视“欢乐送”栏目,借助媒体平台建立慈善超市,让媒体变成慈善的“药引子”,疏通了慈善的对接渠道,爱心资源利用率也更高。二是慈善组织帮。专业慈善组织可通过问卷、监督、宣传等方式,在广而告之的同时,保证餐品与态度的平等一致,而在认领形式上,或可通过计算劳务换取“待用快餐券”的办法,将认领者劳务兑换成慈善捐助,即免除认领者“嗟来之食”的尴尬,又实现了公益资源的续接。三是“外来和尚”帮。学习欧洲盛行的“待用慈善”,须透过皮毛识精髓。不妨借鉴外籍志愿者的经验做法,分析总结出“中国化”的待用模式。 若真能做好“待用文化”的长篇文章,就能在做好“待用快餐”同时,从“舌尖上的慈善”延伸出更多形式且更具操作性的“待用微公益”模型来。 |
相关阅读:
- [ 11-20]“待用快餐”源于微小贵在坚持
- [ 05-06]待用公益不待见 不如募捐箱管用
- [ 09-24]“待用公益”遇冷信任危机是“元凶”
- [ 08-13]“待用公益”何时才能成为“香饽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