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月6日《成都商报》报道,近日,成都一家公司的3名员工因为上班时间在微信群里抢红包,被公司处罚了500元,而红包正是老板发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到底哪些人在认真上班。此前,该公司刚刚宣布了上班时间禁止玩手机的规定。 员工违反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在微信群里抢红包”,确实不应该,公司对此进行严格管理,无可非议。因为依据《劳动法》,“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但具体到“500元罚款”以及“老板发红包测试员工”这样的处罚和管理方式是否足够合理合法,值得进一步商榷。 首先,作为民事主体的企业,对其下属员工是否拥有像政府行政机关那样的罚款权,目前并不明确。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曾规定,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有权对职工实施罚款,但该条例在2008年已被废止,相关内容被纳入《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但查看这两部法律会发现,针对“企业罚款权”,其中并无明确规定,既没有明确授权,也没有明确禁止。《劳动法》中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还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此番500元罚款显然不属于上述规定的情况。 退一步说,即便私企有权对违纪员工进行罚款,也还有一个方式和金额问题。500元标准是否明显偏高?据报道,根据该公司的规定,这项罚款本该是100元,因为老板觉得员工明知故犯,所以决定处以5倍罚款。老板可以随意提高罚款金额幅度吗?似乎也找不到很明确的法律规定。依据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新闻中的当事员工似乎没给企业造成什么损失,这一条也套不上。但据笔者所知,即使在一些明确规定“企业罚款权”的国家,企业如何对员工罚款,也是有严格限制条件的,如日本的《劳动标准法案》就明确规定企业对员工的罚款额一次不能超过职工月工资的10%。 再有,老板故意在上班时间发红包,“吸引”员工来抢,一方面,这种主动“设套”引诱员工上钩的方式,明显并不是什么诚信、磊落之举;另一方面,矫情一点儿说,员工上班时间抢红包违反劳动纪律,老板上班时间发红包就可以理直气壮? 不难看出,此番事件之所以引发争议,追根溯源还在于,针对企业包括罚款在内的处罚权,现行法律法规还缺乏更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规范,比如,企业到底有没有权利对员工罚款?罚款的相关条件、标准、程序是什么?如何厘清企业管理权与职工合法权利之间的边界?这是一个事关所有劳动者和企业的重要问题,不应该一直存有争议,稀里糊涂下去。 |
相关阅读:
- [ 01-07]抢红包被罚,奇葩规则的野蛮之处
- [ 03-03]小心抢红包成贪腐新游戏
- [ 02-27]“抢红包”也是一种年味
- [ 02-25]莫让抢红包淡了年味
- [ 02-12]抢红包只是一场游戏
- [ 02-12]别让抢红包成了另一种春晚
- [ 02-12]中国人为什么爱抢“红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