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和国内都不一样,要怎么克服?张秉军讲了一个例子。当时第一批人员90年代末来的时候,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很难想象——是扫地雷!都是中东战争的时候留下来的战场地雷。当时的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最令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守时。约定了几点去见面、去谈一件事,迟到一小时、两小时很正常。他不以为然,自己还很生气。效率实在不敢恭维。开发区的一期三幢小楼,建设整整用了十年时间。 张秉军说,第一批到这里的十几家中国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那段“抱团取暖”的日子,很团结,不分彼此。医疗条件差,尽量不生病;租房子,几家租在一起,亲如一家;吃饭,邻里互帮互助,今天你做,明天他做。2011年埃及政局动荡,街头出现打砸抢事件。合作区能躲过灾难,多亏了“非洲兄弟”。 当时埃及员工劝退了一批又一批不明真相来抢园区的埃及人。中国人是不能持枪的,他们回到家拿枪来保卫园区。园区躲过了一场灾难,基本上没有受损失。 在这片只有1.3平方公里的园区内,两国人民的友谊在一次次考验中历久弥坚。园区也逐渐发展成型,成为中国企业到埃及投资发展的首选。这里有法律顾问、海关办事处、有银行、酒店公寓,有双语翻译、中埃咨询处。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再不用遭遇当年“举目无亲、步履维艰”的窘境,埃及的市场优势开始发光、发热。 |
相关阅读:
- [ 01-22]【习近平中东之行大家谈】中埃关系承前启后,必将惠及中东各方
- [ 01-22]为中埃关系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
- [ 01-22]社科院专家:中埃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
- [ 01-22]中埃经贸合作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图)
- [ 01-21]“习主席中东之行”漫评③:开创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