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在地铁上“丢书”,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任一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1月15日上午八点半,为鼓励粉丝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黄晓明在北京开展中国版“地铁丢书”。除黄晓明外,徐静蕾等也在北上广等地的地铁上开展“丢书大作战”。中国版“地铁丢书”,一时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网友纷纷表示要前去“捡书”。(11月15日新华网) 中国版“地铁丢书”在网上引发热议,是一件可以想象的事情。那些与国际接轨的“挑战”或“实验”,那些看起来和精神层面相关的行为,总能受到城市年轻人们的追捧。此时倘若再有明星的参与、社交媒体的介入,想不成为被热议的新闻都难。曾经风靡中国的“冰桶挑战”如此,中国版“地铁丢书”亦如是。 因为明星的参与,中国版“地铁丢书”的意义表达得更为清晰:不管你是谁,不管是忙碌还是轻松,就算你是在一趟来来往往的地铁上,阅读也应该成为自觉的行为。如此,在互联网时代里,我们的心态才会更宁静,精神世界才会更丰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版“地铁丢书”行为,并不只是简单的模仿。 但正如媒体早已经指出的,“地铁丢书”要衍生出最大的涟漪效应,丢下的书要能被拾到的乘客自觉阅读,必然要建立在几个基本的前提之上。譬如,整个社会都有阅读的习惯;譬如,读书是一种有格调的生活方式;再譬如,人们更乐于从书籍中获得精神慰藉,而非娱乐等其他领域。由此来对比我们的现实,很难说阅读的氛围都已经形成。那么,中国版“地铁丢书”最终能否实现发起者的初意,还很难下定论。 而且,和艾玛·沃特森的“地铁丢书”不一样,中国版的“地铁丢书”是某微信公众号发起的行动。主办方号召大家将10000本书“丢”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网约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换言之,中国版“地铁丢书”行为并非完全的自发,相反,它带有着部分策划和自我营销的味道,那么它的实际效果,显然需要重新打量。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以读书的数量为炫耀?什么时候,我们才会在地铁与公交上不仅是刷手机?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4本(含电子书)。当整个社会对于阅读的习惯还未形成,当鼓励全民阅读还在以一种个体策划与营销的方式而出现,那么中国版“地铁丢书”的价值,实在不应被过度高估。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一次对心灵的提醒。这就是中国版“地铁丢书”的意义所在。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