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还要保护学生隐私

2016-11-24 07:31:01 熊丙奇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最近,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认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这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而针对徐副教授的惊人之语,有北大学生撰文反驳,自己就是那四成学生之一,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调查、测评并不靠谱。

怎样看待“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一调查结果?有人据此质疑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功利主义,存在人格和身心缺陷;有人则认为新生进入大学,陷入迷茫和困惑,是成长的一部分,不必大惊小怪;还有人则指出大学有责任,帮助新生树立目标,引导新生做好大学规划,度过迷茫期。而北大学生的“反驳”,则给大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错,引起社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也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责任,但这要有基本的前提,即尊重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是育人的基础。否则,这会走到关心学生成长的反面。

笔者曾到美国杜克大学考察。杜克大学的本科学生数为6000多人,而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34人,其中29人为专职心理咨询人员、5人为行政人员。在29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中,有4名注册心理学家、4名心理医生。这是十分强大的心理咨询队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从不采取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普查”,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方式,而是通过工作坊、个体咨询普及学生的心理常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没有一名学生走极端自杀,因为在他们看来,健康问题属于学生的隐私,学校无权干涉。

但我国高校却普遍存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心理档案的方式。这表面上是出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但这种方式却让心理辅导、咨询浮于表面,而且因在调查时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存在调查失真的问题。有的学生没有抑郁问题,却故意填自己对生活感到毫无意义,想过自杀;有的学生虽然心理问题严重,却担心被发现问题,而故意填自己认为生活充满意义,从来没有过自杀念头。这是对调查的“软抵抗”,以此为基础进行学生心理教育与辅导,科学性是存疑的。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心理咨询师有一项基本的职业伦理是,为咨询者、被调查者保密,心理咨询老师如果要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研究,那应该在学生填表时明确告诉对方,这会用于研究,而不能不告诉对方,就把调查结果通过研究方式公布出来。

某种程度说,这正是我国大中小学校学生心理教育、辅导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各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室),配备专业咨询师,但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远远不够,难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咨询需求,只能做面上的调查,或几次大规模讲座。另一方面,对于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已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不愿意去,他们担心被认为思想有问题,还担心心理咨询老师把自己心理的秘密说出去。

是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评价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基础教育要回归育人本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需要中小学开展对学生专业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大学教育也是如此,我国大学近年来在追求功利办学政绩的导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群体并没有充分的关注,有的学生是带着梦想进大学的,但进入校园后,很快就对大学失望,这和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新生入学引导,重视本科教育,用一流教授给本科生讲课,有很大的差距。当大学都不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核心功能时,心理咨询这类育人工作也就止于表面或者救火、灭火(处理极端事件)层面。

相信北大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公布对北大新生的普查结果,是为了引起对教育的反思。但站在大学立场,空泛地指责基础教育,而忽视大学责任,并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自己做起,审视自身的作为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改善教育最基础的力量。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