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3日,2016年中国内地总票房突破400亿元大关,比去年突破400亿元提前了19天。在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票房注水”现象却变得相当普遍。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副主任李东表示:“目前热映的所有票房比较高的影片几乎无一例外都有票房注水。” 当虚荣成了光荣,踏踏实实拍电影就成了笑谈。如果票房注水成了明规则,发行环节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常态,那么400亿元的吹气蛋糕又有多少说服力?基于票房数据的一系列专业奖项、市场分析、制度设计,岂非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跟着票房数字作出审美判断的影迷们,当真极好忽悠?票房统计的公信力何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公信力何在? 弄虚作假,利益使然。废票多次用、包场免费看、午夜幽灵场、A片变B片……套路有别,殊途同归。对于“刷票房”的性质,大家都了然于心:不正当竞争,排挤同档电影。总之,使尽一切手段,就是要让数字金光闪闪。 有人说,这是电影产业“唯票房论”造成的。这话听起来很有腔调。不过,对于市场化的电影,不看票房看什么呢?不能因为票房逻辑被玩坏了,反过来就埋怨票房数据的不是。真正要反思的是:面对大面积票房注水现象,制度之手能“去污排毒”吗?既然虚火的票房成为中国电影的“流感”,显然有必要在问诊之后拿出治病的良方。时下,舆论寄望于十二年磨一剑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因其对电影销售中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比如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对其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电影产业促进法》明年3月才生效,如何界定制造虚假交易等还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了法律兜底,相关制度建设也不能闲着,比如“影院经理黑名单制”应及早出台,以行业准入的姿态重罚发行与销售的暗中勾结;建立严重作假影片下架制度。只有罚出痛感,守法才会有敬畏,创作才会有信仰。 从去年的《捉妖记》到今年的《叶问3》,再到眼下正热的《我不是潘金莲》,对于票房上的悬疑,不能总是自说自话,而“刷票房”的故事,更要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壮士断腕的寓言。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