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黑心房东,晚上被赶出来。经历深夜捧着电话却不知打给谁的绝望……”这几天,临近毕业季,“空巢青年”这个词突然间又火了起来。(4月10日中国之声) “空巢青年”一词早已有之,指的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父母不在身边,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朋友不是很多,独居,单身。尤其近些年来,每每在伤春悲秋的敏感节点,其总是会被众人拿来唏嘘感叹一番。 事实上,那些独居的年轻人,不仅丝毫不排斥被贴上如此悲凉的标签,反倒很是乐于将自己主动归入这一群体。相较于上代人在表达情感时的克制与内敛,新生代无疑在这方面要直接、坦诚得多。就这样,各种各样关于“大城市孤独者”的亲历故事,在网络平台上被广泛分享、扩散,并激起了轮番的情绪共鸣。 之所以会造成“空巢青年”现象,无疑有着很复杂的成因。比如说,现代职场的岗位设定与工作性质,决定了传统意义上“宿舍群居”的集体生活不再适用。就业者被分割成原子化个体,分散在广阔的社会空间内再自发聚合;再比如说,性别比失衡以及两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在根本上加剧了大城市的单身问题。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单身潮”与“空巢青年”现象两者彼此强化,已经形成了某种难解的循环。 “空巢青年”现象,其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大致有两点,也即“单身”问题和“独居”问题。关于前者,已经有一系列成熟的研究;而对于后者,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知道,年轻人“独居”往往并不只是意味着“一个人居住”,更意味着社交关系的断裂、情感纽带的萎缩。现实中,许多“独居青年”没朋友、很少与人打交道,他们与这个世界极少发生交集,反倒一步步退缩于自己的小空间里。 一个人搬家,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忍受痛苦,一个人面对彷徨。“空巢青年”是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群人承受着“空巢”的后果,却总是回避“空巢”的原因。而如何创造更多的互动场景,让独居青年更多参与到社会的运转中来,这无疑已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
相关阅读:
- [ 01-25]“空巢青年”如何才能破茧成蝶
- [ 01-23]别过度渲染“空巢青年”的悲情
- [ 01-23]空巢青年并非是一个伪问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