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房价退烧,“冰敷”之后仍需治“内病”

2017-04-24 11:21:45 盘和林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3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从同比来看,70个城市中一线、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持续回落,其中,有2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较上月回落,比2月份增加4个。从环比来看,70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上月下降,10个城市涨幅回落,其他城市涨幅略升。(4月24日,证券日报)

3月份是房地产传统销售旺季,70个城市中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旺季不旺”,这是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的结果。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我们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房价退烧更多是限购、限卖等强力政策“冰敷退烧”的结果,房价调控仍需着力治“内病”,建立长效调控机制。

70个城市中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旺季不旺”,成绩来之不易。这并不是正常的市场价格回落,而是政策高压的结果。据称,自去年9月30日全国掀起一轮楼市调控后,已有45个以上城市出台各种房地产调控政策140余次。

从政策的力度来看,说现在是“史上最严格的楼市调控期”,一点也不为过。除了限购、限贷(认房认贷又认离等)一再加码之外,更是祭出了大杀招---“限卖”。据媒体17日报道,日前,成都、厦门、福州、广州、珠海等14个城市已率先出台限卖政策。也就是说,买了房,需要在取得不动产权证满2-3年后才能出让,最长的甚至要求5年才能出让。这等于直接按下了房产交易的暂停键,延长了房产上市交易时间,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非居住目的”的房产投机者。

虽然说,限购、限贷、限卖等调控手段非常有效且是不得已之举,但毕竟不是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尤其是“限卖”降低了流动性,对房地产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隐忧。此外,这样“冻结”房地产市场也非长久之计,或许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一旦再次放松政策,难免会出现报复性反弹。这显然是一个“万不得已”的“次选项”。

假如我们把房价高烧看成一个高烧的病人,就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本质上来看,房价“高烧”只是一个症状,病因错综复杂,有的专家说是一个货币现象;有的专家说是土地供给短缺;有的专家说是土地财政所致;还有的专家说这是经济“脱实向虚”所导致的;不一而足。应该说,任何单一原因都是“盲人摸象”,房价“高烧”并不是单纯某一方面的“病因”。

从医治“高烧”的思路来看,必须既要指标又得治本。常识告诉我们,“高烧”到烧到一定程度也是要“烧死人”的,病人一旦高烧超过39C°,就必须打退烧针、或采取冰敷等物理退烧手段。而限购、限贷、限卖等政策措施,就这一些紧急“退烧”措施,类似冰敷,直接退烧再说。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市场化措施,只要能指标“退烧”也是治疗房价“高烧”的正确选项之一。

但我们不能被表面的“退烧”所蒙蔽,毕竟高烧只是感染病灶释放的“发热因子”所致,只要病灶不除,必然再次复燃,有时候的结果可能是:敷冰之后,体温暂降,稍后,热得更甚,体温升得更高。我们总不能一直给房地产市场进行“冰敷”吧?

仅仅退烧必然是于事无补的,那么我们就得治“内病”,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治疗。去年年底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表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无疑,长效机制是一剂治疗房价“内病”的好药方。

总之,房价高烧是多方矛盾的一个侧影,央地财权分配、国有土地供给制度、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金融信贷政策失衡等,都与之紧密相连,一旦忽视这些“内病”的治疗,就难免掉入“越调房价越高”的泥淖。只有针对“内病”施治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房价高烧才不至于卷土重来。(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