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网约车“玻璃天花板”仍待打破
2017-07-27 08:04:5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全民开网约车”已渐行渐远,“补贴大战”也逐渐消失。这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一年后,行业发生的明显变化。无疑,网约车行业正走向正规化。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统计,126个城市公布落地实施细则。然而,如何获得各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已经成为现在网约车平台的“老大难”。(7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从盼星星盼月亮的欣喜,到心力交瘁的地方博弈;从对包容审慎之共享经济的信仰,到夹缝求生的愤然憋屈——这一年,面对潮起潮落的网约车,历经各类新政的磨砺,乘客的不解与愤懑、各方的误解与原罪,也算渐渐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了。就像央媒所忧虑的,自带光芒出场的网约车,经过这一年的风雨,似乎“泯然众车矣”。 有时铿锵的道理,不如琐碎的细节更有说服力。滴滴出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上广深2017年6月早晚高峰和夜间时段的打车难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四地的早晚高峰打车难度同比去年分别增加了12.4%、17.7%、13.2%、22.5%。打车难之成因,固然千姿百态。但比之于属地新政收紧之前的日常,也可谓公道自在人心。 补贴少了、门槛高了、成本增了,行业的福利与红利自然就边际递减了。抛开属地新政的严苛与否不说,看得见的诡谲也是风生水起,就算你脑洞大开,估计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给传统出租车司机发送“勿转”的安抚短信,为什么网约车司机上岗考试还要考酒店的星级,为什么网约车上路要安装指定厂商的电子设备……所有的“为什么”,其实可以九九归一为一个疑问:为什么利好昭然的中央政策,到了少数地方就打了大大的折扣? 这个问题,纵使不说,也是各自了然。 网约车不是祥林嫂,自然无须重复唠叨命运的故事。只是,有两个背景需要注意:一则,在《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语境下,传统出租车行业怕也是“硬骨头”、“深水区”。网约车的走向,其实远不止“打车难”的处方那么简单,它关系到新业态的冷暖、表征着新经济的方向。二则,今年以来,“包容审慎”成为行政热词。就在上个月的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还在特别致辞中说,“我们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比如像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都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方式,促进了其健康发展。”不要说快递、微信,就是支付宝、滴滴打车、网络订餐等,如果没有顶层设计包容审慎的心,估计早就夭折在违法违规的板子下了。新事物不能自动匹配老规矩,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新规矩恐怕更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就像不能要求电子商务平台在每个县设立分支机构一样,要求网约车也按照传统出租车一样“分店到县”,这是什么道理?凡此种种,网约车监管与改革,恐怕还有很长的裹脚布要拆除。 野蛮生长的网约车不是天使,该管的要管、该限的要限,该上规矩要立规矩。当然,舆论也乐见某些可喜的变化,比如舆情汹涌之后,不少属地新政也在调整;又比如刚刚在广州,广州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广州市交委撤销对网约车司机蔡某的“非法营运”行政处罚决定,有人称之为“树立全球判决标杆性”。 行业改革是世界性难题,网约车发展也有自己的时间线。7月20日,交通部副部长刘小明在成都调研时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平台、车辆与驾驶员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合法化不能成为网约车发展的“玻璃天花板”,让共享经济的红利在网约车领域澎湃涌流,看来改革仍未有穷期、仍不能止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