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起,福州市陆续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置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在关键时刻能发挥“救命”功能。但目前全市仅设置了约20台AED,多数公共场所还未配备。有人大代表提出,希望在全市大型公共场所普及AED。据悉,未来三年至五年,福州市所有公共场所都将配备AED,总量约300台。(1月8日《福州晚报》) AED,中文名称就是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其主要用于猝死患者的急救,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能成倍提高,所以也被称为“救命神器”。近年来,随着公共场所猝死事件的高发,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部分机场和地铁站,都有配备AED的尝试。即便是这些一线城市,AED的配置率都还远未达到普及水平。 据央视2015年报道,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每年有50多万,居全球之首。其有效救治率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像AED这类具有高效急救作用的设备仪器,在公共场所非常少见。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就通过了相关法案,规定在公众场所安置AED,要求在十分钟内即可获得AED;日本则于2004年开始推广安装,平均每十万人有234.8台。 大量案例充分证明,AED对于提高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说加大AED的配置需要一定的公共投入,但作为一种有着显著效果的“救命神器”,加大相关的公共投入和配置力度,显然是值得的,可以纳入城市应急预案的保障之中,从投入规模到配置标准等,进行统一规划。 当然,正如专家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AED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一种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换言之,单纯加大仪器的配备力度,或许并不难,难的是让仪器发挥应有的“救命”作用,还须急救技能作为支撑。此前就有媒体调查发现,即便少数公共场所配备了AED,其使用率也非常低,因为很少有普通民众会使用。在这个意义上,公共场所AED的配备,与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应是一个同步的过程。 公共场所猝死事件的高发,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而其救治率低,恰恰映衬出我们在公共急救上的短板和不足。因此,加大公共场所AED的配备力度,使其成为城市公共场所标配,理应成为更多城市的自觉,并以此为契机,强化社会的急救常识和技能的普及,挽救更多的生命,也提升每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 |
相关阅读:
- [ 06-09]“女子遭二次碾压”暴露出市民急救知识短板
- [ 05-09]急救应成为国民教育必修课
- [ 03-01]飞机上的急救彰显医者伟大
- [ 11-08]生死救援背后是可贵的急救技能
- [ 11-08]“微急救”医患命运共同体需要“技术视角”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