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盛宴成“剩宴”,需正“食育”之根

2018-05-22 17:33:36 杜建锋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近日,《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称,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餐桌浪费食物约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需求量,浪费率高达12%。其中,大型餐馆、游客群体、中小学群体、公务聚餐等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5月22日 《福建日报》)

请客吃饭,非丰盛不足以表热情,菜样要多,份量要足,讲究的是盘盘有余。正是在重面子的心理驱使下,菜是越点越多,以至于盛宴成“剩宴”。这也难怪,在食物极为丰富的今天,一些人的内心深处并没有节俭之念,要养成文明餐饮的习惯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任何节俭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从“根本”着手,都需要从小时候做起。如果不能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注入“节约食物”的基因,那么后期校正就显得异常困难。这正是加强学生时期“食育”的重要意义。

从家风、家教做起,扶正“食育”之根。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爱惜粮食、节俭生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不惟通过口头说教,也需要亲身体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劳作之后才会备感稼穑之难。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无形中就会给孩子树立榜样。节俭的家风,往往能够促进孩子形成不浪费食物的习惯。

学校“食育”不能放松,让节约食物的习惯养成。要广为宣传,营造气氛。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就餐制度,在饭菜质量尽量可口的基础上,加强就餐监督,对于浪费食物的现象要加强教育引导,甚至批评、惩戒。此外,需要加强劳动课教育,让学生体验做菜、做饭的不易,从而让学生形成节约食物的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放松,才能让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成人之后就不会有所改变。事实上,浪费食物行为的出现,很多时候是受他人影响。因此,社会各方面需要大力提倡节俭之风,比如饭店需要加强宣传,提示消费者按需点餐,提供打包的袋子。比如可以探讨实行积分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实施光盘行动。方法很多,关键在于行动。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节约食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文明 ,“剩宴”不再,需正“食育”之根,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