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总书记的回信,为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提振信心

2019-08-07 07:33:10 沈道远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日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8月6日 新华社)

下党乡位于闽东宁德的大山深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乡没有一条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成功脱贫摘帽。近日,受乡亲们委托,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脱贫的喜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他是下党扶贫事业的参与者、奋斗者,如今下党脱贫摘帽,他也是这份喜悦的分享者、见证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足迹遍布八闽大地,对福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满感情,与福建广大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饱含着对福建人民的深情厚意,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福建发展的关心。虽然习近平总书记离开福建多年,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流传着诸多关于他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初心故事,这些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不会忘,福建人民更会永远牢记。福建人民在这些初心故事里,不断学思践悟,汲取治理智慧,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收到信件之后,回信勉励下党乡的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调研指导下,下党人经过艰苦奋斗,彻底告别了贫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又给下党走好乡村振兴之路鼓舞士气,提振信心。那么,这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该如何走稳、走好呢?笔者认为,还要结合当地实际,继续艰苦奋斗,下足“绣花”功夫。

调查研究,找准特色优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党的产业优势在哪里?资源禀赋怎么样?下党人的发展意愿是什么?这些基础性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查,才能获得最准确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乡村振兴,如果连本地的家底都不清,优势都不明,不管勾勒出的愿景多么美好,都是根基不牢的空中楼阁。当然,调研不仅要了解自我,还要学习先进。因此,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调研学习,在对比中找差距、明定位也是重要的一环。

实事求是,绘就发展蓝图。下党深处大山深处,山高、林广、田少、人口密度小,是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下党已开通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公路网络四通八达,若能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民宿等第三产业,不失为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另外,下党有不少特色农产品,绿色生态无公害,只是“养在深闺待人识”,若能重点打造包装,也不失为特色农产业发展的一条好路径。当然,下党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更多的探索,不过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绘就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蓝图。

艰苦奋斗,共创美好未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下党的乡村振兴之路,还有很多坡要爬,很多坎儿要过,起点低就加油干,底子薄就努力闯,传承和发扬好下党人滴水石穿、弱鸟先飞的精神,继续艰苦奋斗。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党员干部要围绕“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不断强加自我能力提升,要带好头,做好表率,以严实过硬的作风,带领下党群众一起建设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唯有下党的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怕苦、不怕累,敢想敢干敢闯,才能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乡村振兴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时代考题,要答好这张卷,还需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境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走出具有闽东特色、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沈道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