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中国经济方能“气血充盈”
2020-12-21 18:48:53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光明论坛】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党和政府要抓好的一系列重点任务,其中就当下舆论高度关注的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问题,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决策。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决策,对于提高贯彻和落实中央决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运营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了抓住国际制造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我国加入了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从而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发展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挑战和风险。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了大变局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围绕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主导权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提质升级的迫切要求,创新压力巨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一些主要经济体出于对自身狭隘利益的考虑,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实施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至霸凌主义政策,严重威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决策,提出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保持我国制造业优势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竞争优势最强的制造业体系,其表现是:我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在主要经济体中居首位。2019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为27.2%,同期的美国为11.1%,德国为9.4%,日本为19.5%,英国为8.6%。我国已经发展成世界制造大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生产能力强大,这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拥有强大韧性、抗风险抗冲击能力强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国制造业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空白,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一旦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一些国家对我实行技术断供,经济运行就会陷入极其被动局面。所以,我们必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一方面力争通过国际合作阻止打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恶劣行为;另一方面锻造一些“撒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维护和提高我国制造业优势。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过去几十年我们主要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实现发展,短期看这不失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捷径,从长期看只靠引进是不行的,它会使我们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将我们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为此,要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国防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经济方能“气血充盈”、行稳致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质,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产业基础。 (作者:何自力,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