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东南锐评 > 正文

国家公园:生态高地也能成为经济洼地

2021-10-21 09:08:17 作者:张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近日,我国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消息一出,公众普遍关注的是,能否进入国家公园游玩?

社会关切的背后,其实是保护与发展这对古老命题。

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广为人知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不同,国家公园在国内仍属新鲜事物,体制试点工作开展至今不过五六年。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最高层级,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聚合了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

这一功能属性决定了必然要采取最严格的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公园排斥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事实上,国家公园在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并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建设国家公园,不是为了营造一片与世隔绝的原始丛林,而是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这里是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集体林占比超过50%。久居于此的老百姓世代靠山吃山,以林为生。建设国家公园,不能只实行高压保护,而罔顾他们的利益与生计。

需要强调的是,挖掘国家公园背后的经济价值,绝不等同于以占有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开发模式。在生态红线下,探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应有之义。

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现有实践来看,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有两条路径——生态补偿和适度发展绿色产业。

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共设立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天然林停伐补助、商品林赎买等11项补偿内容。它们通过货币补偿与激励的方式,破解林农权益保障与生态公益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在产业发展方面,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策略是“用10%面积的发展换取90%更重要区域的保护”。建立在特许经营制度下的生态旅游、生态茶业、生态竹业、林下种养是百姓增收的主要渠道。产业业态、规模、空间受到严格限制,必须遵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确保将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降到最低。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在南方集体林区破解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矛盾,开辟了一套可资借鉴的模式。正式步入国家公园时代之后,坐拥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武夷山,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还有更大想象空间。

生态补偿可以有更多买单者。当前国家公园生态补偿主要依靠各级财政买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林农获益有限。向市场寻找买单者,倡导社会多元参与,更能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理念。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是,借鉴体育彩票与福利彩票的经验,发行生态彩票,建立更加多元且稳定持续的生态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思路是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这个思路有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拥有全球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其固碳释氧能力不可估量。依托广袤的森林资源,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在全国乃至国际碳市场参与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空间巨大。同时,还可借鉴三明等地的经验,开发碳票,赋予产品林业碳汇流转、质押等金融属性,真正唤醒“沉睡”的绿色资产。

国家公园的市场潜力远不只于此。国家公园保护的是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生态资源,这也就决定了它们是各地最头部、最具有影响力的文旅IP,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开发这一大IP要跳出国家公园看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的发源地美国,有一个重要概念——国家公园门户城镇。作为国家公园的门户和进入国家公园的必经之地,门户城镇依靠国家公园吸引游客,而国家公园也依赖门户城镇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二者互促共赢,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放大国家公园的文旅价值。

这一思路,在武夷山已有所尝试。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入口小镇,南平市建阳区提出了环武夷山国家公园经济带的概念,利用毗邻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有利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绿色新业态,目前正计划打造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目的地,有意打造民宿集群项目。

正式设立国家公园,意味着我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了重大突破,同时也意味着生态资源利用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既要生态高地,也要经济洼地,是国家公园时代不可忽视的课题。(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