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知网的整改,前提是兼顾公共利益

2022-05-17 10:39:33 作者:褚芮瑶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知网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平台,近年来却屡造批判。从下架维权人文章、多所大学表态弃用、再到上诉无力赔偿法院判决,一次次刷新人们对于学术平台的认知底线。知网从诞生之时起,就肩负着记录知识、共享资源的使命,具有回报社会、服务公益的功能属性。但是,随着“涉嫌垄断”、“订阅费逾千万”、“赔不起风波”等新闻频频登上热搜,不由让越来越多的用户觉得陌生和心寒。

其实对于很多作者维权的问题,知网选择了下架其文章,这不仅不符合知网最初设立时候想要方便师生查阅文献的初衷,更是有违一个大型企业面对自身错误应该有的态度和格局。而对于高额的订购成本,无疑是增加了高校的科研学术成本。由于知网在学术界的地位,高校对于高额费用基本丧失了讨价还价的机会。

最让人心寒的是,知网面对自己的诸多问题,选择的是知错不改、知错不见,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对法院的判决也以无力赔偿的理由企图逃避责任。这不仅违背了法理,更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不满。天下苦知网久矣,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下限,让大众原本心中传播科学文化、推动学术研究的权威学术网站面临着失道寡助、人人喊打的局面。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一个问题,一个中文的数据信息库对于国家、对于学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对其批评的同时,更需要反思这个局面背后出现的根本问题。

首先,结合知网现在的经营模式来看,知网通过较低的稿费一次性买断文章,后续又通过并不低廉的价格向群众付费下载,数以万计的利润跟作者再也没有关系了。知网只是作为知识的搬运工,却获取了最大的利益,这根本就不符合公平的认知,更是激化了作者和平台之间的矛盾。这种运营模式的背后,就凸显了知网过于商业化的逐利思想,也是导致后续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

其次,结合作者维权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多数作者并不是学术泰斗或者知名教授,被知网收录的作品篇幅是有限的,维权涉及到时间和举证成本,往往因为得不偿失而放弃维权。另一方面,知网作为我国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很多老师和学生依赖知网提升自己的自身能力,对于维权也有很多的顾虑,这种现状,也给知网的无序发展预留了很厚重的空间和土壤。

而知网作为我们国家基础设施工程,本应该是学术发展的保障网,而不是商业运作的吸金网,本应该是分享支持平台的奠基石,而不是获取学习资源的绊脚石。作为一家企业,有赢利需求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知网作为“知识搬运工”,能否在自己获益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能否通过优化文献服务获得利润?这需要知网统筹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利润至上而放弃追求公益目标。(褚芮瑶)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