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国际博物馆日:“活”起来的文物更有生命力

2022-05-18 15:22:55 作者:静一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北武汉举办。活动聚焦“博物馆的力量”主题,集中展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成果,从国际、国家、社会、公众四个层面阐发博物馆的力量,共同探讨博物馆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所作出的独特贡献。(5月17日 《新民晚报》)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既是城市的自我集中展现,也是外来人了解一个地方的精美橱窗。

文物本身没有生命,但是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有生命力的。文物本身不会运动,但却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和工具让它们“活”起来。比如近年来,故宫的网红体质就持续发力,逐步构建了一座“线上故宫”。最近,故宫博物院也与抖音推出“抖来云逛馆”计划,将故宫的藏品文物视频化,为居家隔离的人提供线上浏览。

不只是故宫,疫情之下,包括南京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在内的知名大馆,也纷纷联合抖音推出“云逛馆”,通过文化名人和专业讲解员开展直播。文博知识可以从短视频获得,纸质书和文物逐渐走向视频化,科普讲座也遇上了直播,这本身就是一场知识普惠的数字化演绎。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年轻。没有一件文物不会“老去”,但每一件文物都可以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近些年,正是因为文物展现搭上了现代科技的快车,尤其是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在社交平台上扁平化传播,让博物馆的吸引力和传统文化消费力都得以爆发。

时至今日,博物馆的意义不只是一种文物保存方式,也不只是文化回忆,它是可以动态演绎的,是可以通过立体化、沉浸式的情景与现代人互动的。当人们走进博物馆,或坐在家中“观看”,可以是一场文化知识学习,也可以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前不久,95后浙大博士“水星”在抖音做博物馆科普的故事,曾引发关注。有意思的是,在和网友互动中,她发现不少人对考古和文物的认知存在很大偏差。比如,有网友认为考古和盗墓只是有证和没证的区别,却不知保护性开发和破坏性盗取的区别;甚至还有网友问,“你们下工地会遇到粽子(僵尸)吗?”

由此可见,那些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和知识,和普通大众依然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如何弥合?答案其实就藏在新渠道、新模式、新理念里。“云看展”、“云科普”,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又重在引导。在智能和数字技术愈发普及的时代,以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还要更加主动地“动”起来、“活”起来。(静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