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东南锐评 > 正文

“大院大所”为何扎堆汇聚泉州?

2022-05-27 11:00:56 作者:何金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泉州科技部门近期发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18家985、211高校研究院,中科院系列院所,央企研发中心等科研院所落户泉州。这些“大院大所”,先后为泉州引进各类人员800余名,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千项。

据了解,这18家“大院大所”覆盖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新材料、陶瓷建材、生态环保等产业领域。这些科研平台承担了泉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创新产品的研发攻关任务。

众所周知,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是我省传统制造业和民生消费品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缔造了纺织服装、鞋业、食品、建材等年产值千亿元、百亿元的传统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构成了泉州产业经济的基本盘,也为“泉州制造”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包括“泉州制造”在内,国内大多数城市的传统制造业迎来了转型期。这一转型期,集中表现为劳动力红利逐渐消退、要素价格上涨、产品利润率下降等。面对转型大考,体量巨大的“泉州制造”,亟需寻找到新的驱动力。

客观地看,“泉州制造”面临的转型难题,集中体现为要素依赖程度较高。在科技和创新成为时代、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主流大背景下,“泉州制造”必须尽快与科技和创新结合,告别固有模式,变要素依赖为创新驱动,才能为产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考量,近年来,泉州市加快了引进“大院大所”的步伐,寄望为泉州制造业提供新动力。与此同时,国内的“大院大所”,尽管人才多、科研能力强,但一些科技成果与实体经济结合度不够,缺乏转化平台,一些人才也缺乏用武之地。而从泉州的科研力量实际看,本地缺乏工科和技术型的研究机构,科研设备、科研人才等存在较大短板,必须引入“外脑”。事实上,正是这样“双赢”的背景下,一批“大院大所”来到泉州,并在此汇聚。

此外,从泉州的市场主体看,尽管有着一批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但中小企业众多是一大特色。为数众多、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是泉州市场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大企业相比,众多的泉州中小企业不仅抗风险能力较弱,且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对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仅依靠自身能力进行研发和创新,往往难以成功。

与“大院大所”合作,直接引入科技成果或者委托进行科研攻关,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泉州中小企业面临的创新难题。我们从上述科技部门发布的数据看,这些“大院大所”已累计服务泉州企业超过5000家,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作为一座工业名城,泉州正面临产业转型和经济优化的双重重任。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泉州的产业经济必须着力提高含金量,尽快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一批“大院大所”扎堆汇聚泉州,正在加快补齐泉州科研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创新能力薄弱等短板,为泉州经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极核”贡献力量。 (福建日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