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I写高考作文获48分的反思
2022-06-08 11:19:1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6月7日,百度数字人度晓晓挑战高考作文写作,引发全网热议。度晓晓参与作答了全国新高考Ⅰ卷题为《本手、妙手、俗手》议论文,40秒就根据题目创作了40多篇文章,平均1秒生成1篇。曾担任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的申怡为度晓晓的作文打出了48分的成绩(满分60分)。(6月7日 光明网) 满分60,“考取”48,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据申怡介绍,根据往年情况,获得48分及以上作文成绩的考生,仅占不到25%。不过,看到AI花费1秒写出来的文章,很多人不淡定了,觉得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还不如个AI。这种心态,或者说心情,大可不必。道理很简单,人类没必要跟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较劲。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AI在文本生成能力上有了大幅度提升。别说是中规中矩的高考作文,就是简单的诗歌、小说,AI都可以完成。就这次AI写作的高考作文,坦白讲,通篇读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将其混杂在学生写作的高考作文中,恐怕很难有人准确地将其挑出来。 对此,也有人开始担心:AI会不会取代秘书、记者甚至作家等职业? 这种担忧也大可不必。人类科技的进步史,其实就是一部“代替”史,或者说,是对人类身心的解放史。从机械帮助人类劳动,到电脑帮助人类收集、查询、筛选、整理、分析信息,这些改变本质上就是科技与生俱来的功能,也是它之于人类的意义。换句话说,如果科技不能代替人类做些什么,那人类要它们干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吴汉东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未来人类社会将会有60%的职业、30%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被取代的岗位有客服、秘书、翻译、会计、交易员,还有仅仅从事法律咨询的律师。”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种“取代”,而不是逃避,或者“回到过去”。 其实,仔细去观察就可以发现,能够被AI替代的文字工作,大都具有重复性、有相对的标准答案、流程相对固定、有具体的规则。但是,AI永远无法代替个体思考。正如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友根所讲,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从事高端法律服务的律师,人工智能是取代不了的。 人工智能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人类赋予的:理解人类,为人类所用,而绝不是全然取代人类。近年来,AI写作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运用,比如一些媒体利用AI发布简短的通讯,尤其是在大型体育赛事、会议等活动中,需要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的客观信息,于是AI发挥出了迅捷、便利、批量生产的特点。 这其实也给我们一个提醒:我们当下该如何面对写作这件事情? 一些公文、通知、报告类的格式化文章,如果AI能够高效、精准地完成,这当然是好事。它可以极大节省一些机械的、重复的文案工作,将人的双手从电脑前解放出来,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文字工作者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创作更加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当AI写出的高考作文,和一些考生写出的看不出区别时,这或许也反映了当下的作文写作,存在一些套路化、格式化的现象。这才让AI能够总结出某些规律,然后在大数据的助力下,去模仿人类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AI也是一面镜子,它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也映射出人类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对“镜”自省,把镜子擦得亮一些,更亮一些,在不断发挥人工智能有益功能的同时,敦促自己保持清醒和进步。这才是我们今天面对人工智能的正确态度:坦然而乐观,积极而谨慎。(静一)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