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统筹兼顾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2023-04-26 09:17:36 作者:张筠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光明时评】统筹兼顾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作出新的系统部署。《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建好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专业点、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等。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在我国已形成制度性安排。每一次调整都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一次亦然,甚至关注度和讨论度更高。《方案》提出,在未来3年内调整优化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而据官方统计,近年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每年的调整幅度仅为约5%。截至2023年5月31日,我国现阶段共有高校3013所,在学人数达4655万人,从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观之,本轮调整优化的幅度不可谓不大,所涉及的教师和学生人数不可谓不多。另一方面,随着高考日益临近,如何针对学科专业设置变化进行志愿填报,事关考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因而也备受关注。

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是知识传承创新的主要场域和核心支柱,也是高等教育为教育、科技、人才共同形成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核心变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数字技术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深刻变革,国家和社会发展提出超大规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在此背景下,本轮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正是要以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推动教育变革,积极回应世界发展和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多元、个性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建设高质量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切实将《方案》规划图变成实景图,需要我们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既兼顾当前的主体利益,更要重视未来战略布局,既注重速度变革,更突出效率变革,真正让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同新发展格局所需要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相匹配,蹄疾步稳走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落实好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部署,对于广大高校来说,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平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至关重要。现代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交互影响,使得产业结构升级速率呈指数级增长,学科专业调整与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存在时空弹性问题。高校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更紧密衔接,将能更有力破解长期以来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与市场需求对接“慢半拍”的壁障,打通与市场连接的“最后一公里”。当然,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在不断调整中进行优化,实现有机更新,稳健有序做好升级换代。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避免出现部分高校“蹭热”和低水平重复造成新的“结构增加”问题。哪些学科专业需要调整优化,高校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谨慎的规划,且当注重特色学科的文化传承,深耕细作学校独具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统筹“高峰”与“平原”学科专业,只有既激活传统学科潜能,同时孵化新兴前沿学科,才有可能形成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推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新设专业学科的质量监测和跟踪管理,制定新一轮学科专业的评价标准也不宜迟。高校要根据调整优化的学科专业加紧做好设施设备、师资建设等相关配套和迭代更新,设置好与调整优化后学科专业相匹配的课程模块,以新的课程群支撑新的专业群、学科群。稳慎推进新旧学科专业的渐次接转,特别要做好当下在读大学生的融合与交叉培养。加紧研制新的学科专业科学评价方案,以新的评价方式为杠杆导引激活整体办学活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筠,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