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民生巷议 > 正文

珠峰“见证”我国生态保护历史性成就

2023-06-08 16:35:02 作者:常纪文 杨成铭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光明论坛】珠峰“见证”我国生态保护历史性成就

珠峰是地球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哨位,对该地区开展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中国和全世界意义都很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措施,全面加强了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让我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其中,珠峰地区作为世界重要科考基地,其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尤其引人瞩目。

通过对珠峰雪样的分析发现,固态污染物对珠峰环境影响较小;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珠峰地区及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相对较慢;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旗舰物种雪豹数量增多。这些标志性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得益于我国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艰巨努力。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来自我国结合所处发展阶段、稳中求进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具有保护方法的科学性、保护对象的系统性、保护阶段的渐进性、保护措施的协调性、保护手段的严格性及保护视野的全球性几个特点。在每一个阶段,我国都结合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对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政策矩阵体系开展创新、优化和完善。总的来看,这些目标和政策措施既符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我国的生态保护规律、环境污染治理规律、碳达峰碳中和规律,与发达国家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的共性规律也是基本一致的。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来自于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建设。党内法规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党规保障,推动形成了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工作的新局面。在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刑法、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作出了细致规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专门法律,对生态流域和区域的生态环保体制、制度、机制作出了统筹协调和系统集成的安排。一些地方为了加强特殊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还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如西藏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这意味着,珠峰生态保护再度升级。目前,生态文明制度已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最严密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国家和区域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来自我国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碳工作。在生态建设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结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情况,在全国开展保护生态的“绿盾”行动;结合我国生态系统保护的目标,启动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这些措施有利于构建我国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保障区域和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拓展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态空间。在节能减碳方面,我国正处于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通过出台规划、协同、集成、激励、约束等措施,保障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共进,方能让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守得住,也守得久。

政策创新了,制度健全了,建设上去了,生态也就全面改善了。珠峰地区是我国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蓝图已经绘就,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任重道远。下一步,更需锚定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全面实现的长期目标,对照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阶段性任务,一代接着一代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前赴后继、久久为功,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必将改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必将更加亮丽。

(作者:常纪文 杨成铭,分别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大湾区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