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学习《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
2023-07-13 11:14: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一书,分8个专题,集中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240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对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对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摘编》第一专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和战略擘画。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对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很关注,基层调研时也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在2013年、2017年、2020年和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以及在湖南、广西等地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如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谁都不可能救我们。曾几何时,吃饭问题始终是困扰我们的一件头等难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这就是一个紧平衡,而且紧平衡很可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我国耕地就那么多,潜力就那么大,在粮食问题上不可能长期出现高枕无忧的局面。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趋势。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粮食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从战略上考虑的。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的立足点、着眼点是,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从当年四亿人吃不饱到今天十四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就是自力更生,我们自己养活自己。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怎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端自己的饭碗、装自己的粮食是底线。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八年保持在一万三千亿斤高平台上,越往前走难度越大。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把任务落实下去。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一幕在古今中外反复上演。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努力,成功解决了吃饭问题,为中国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应对新冠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二、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这就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摘编》第二、三专题集中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论述。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搞占补平衡不能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是平衡了,但耕地质量是大大亏空了。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十八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痛”!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随着农业劳动力逐步转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化解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影响、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突出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舍得下力气、增投入,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给予农业科技创新长期稳定的支持。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药物、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着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近些年,我国种业有很大进步,水稻和小麦品种可以做到自给,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思考后指出,有一条必须明确,就是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要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生物育种是大方向,要加快产业化步伐。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三、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摘编》第四至第七专题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个问题所作的系统阐述。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要出实招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不能让生产粮食越多者越吃亏,保护好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怎样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同步发展?这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难点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在政策上,既要考虑如何保证粮食产量,也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总之,既不能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也不能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 坚持大食物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倡大食物观,在2022年全国两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对这个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现在,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必须尽快实现农业由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为紧迫的任务。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要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打造高质量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要善于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能力必须牢靠地建立在我们自己身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管好用好储备粮,这是保百姓饭碗的粮食,不能平时老说库盈囤满,真到急用时却拿不出来。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多储一点、多花一点钱,安全系数高一点是必要的,但也要讲性价比、讲效率效益。要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增强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弹性和灵活性,让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政府也不能完全包揽,要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要系统梳理生产、加工、流通、储备、贸易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升应急保供能力。在国内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首先要搞清楚哪些农产品是国内必保的,然后再去搞清楚进口到底进什么、进多少、从哪里进、以什么方式进。对国内资源生产满足不了或为土地等资源休养生息不得不进口的短缺粮食品种,要掌握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把握适当比例,积极利用国外资源。积极稳妥扩大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这一战略布局,必须谋定而后动,充分研判经济、技术乃至政治上的风险,提高防范和应对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一点必须讲清楚,我们说适当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绝不意味着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大政方针有任何改变,决不能将此误读为可以放松国内粮食生产,那就会误大局、误大事。 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食物节约减损既可有效减轻供给压力,也可减少资源使用,善莫大焉。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存在大量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