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民生巷议 > 正文

阿斯巴甜,致癌物一定致癌吗

2023-07-17 11:01:18 作者:张田勘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在日内瓦宣布,阿斯巴甜是可能的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同时表示这一认定是基于有限的证据,需要更多的研究。

公众关心的是,如果阿斯巴甜是致癌物,还可以食用吗?按照世界卫生织的表态,消费者应选择不含糖和甜味剂的产品。但是,是否食用还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食用,则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量小于40毫克是安全的。按这个量,普通成年人每天必须喝9到14罐含阿斯巴甜的苏打水才会超过这一安全限制,并可能面临健康风险。

另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阿斯巴甜只是可能的致癌物,而且证据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因此,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人们可在这个限量内(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量小于40毫克)放心食用。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致癌物与致癌有多远的距离?

与人们食用的其他物质相比,以阿斯巴甜为代表的无糖饮料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致癌和患癌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和物理因素等,包括抽烟、饮酒、缺少运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导致癌症。

另一方面,致癌物的致癌程度也有强弱之分。根据致癌物质引发癌症的几率和可能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致癌物质分为五类:1类: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2A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对人类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人体致癌;4类:对人体基本无致癌作用。

IARC将把阿斯巴甜列为2B类,即有可能而非确认。如果与其他致癌物相比,阿斯巴甜致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例如,槟榔被IARC定为一级致癌物,原因在于,槟榔纤维粗糙,长期嚼槟榔会造成口腔粘膜和牙齿的损伤;同时槟榔中含有多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能直接杀死细胞,同时导致炎症,造成口腔损伤。

槟榔的物理损伤和化学破坏会造成口腔黏膜的持续损伤,因此存在较高的致癌风险。但阿斯巴甜并非如此,2B类致癌物的定义是: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低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的致癌性的证据有限。这些物质和因素包括,咖啡、泡菜、手机辐射、氯仿、滴滴涕、敌敌畏、萘卫生球、镍金属、硝基苯、柴油燃料及汽油等。当咖啡和泡菜都属于2B类,又有多少人不喝咖啡和不吃泡菜呢?同理,对待阿斯巴甜也应如此。

剂量是致癌物是否致癌的另一个重要根据。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对阿斯巴甜的安全剂量给出了推荐值,即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DI)。FDA的标准是,每千克体重阿斯巴甜的摄入量在50毫克以内,EFSA的标准是,每千克体重阿斯巴甜的摄入量在40毫克以内。

现在,国际通用的一瓶500毫升的无糖可乐里,阿斯巴甜的含量最高是0.3克。以此计算,一名体重为60千克的人,每天要喝10瓶无糖可乐才会达到FDA的限量,每天喝8瓶才会达到EFSA的限量。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较少。

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阿斯巴甜上限为每日每千克体重60毫克,相当于体重为60千克的人每天喝超过12瓶(罐)330毫升仅使用阿斯巴甜作为甜味来源、且其添加量达到标准上限的无糖饮料,才会达到设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上限。

不只是阿斯巴甜,目前食品饮料行业常用的食品甜味剂还包括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低倍甜味剂以及甜蜜素、糖精、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等人工合成的高倍甜味剂,也有一些天然高倍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

有研究称,包括甜菊糖苷在内的甜味剂会欺骗大脑的甜味神经,从而引发胰岛素分泌混乱,但这个结论还需进一步证实。不过,如果比较天然和人工甜味剂的话,还是天然甜味剂的安全性更高一些。

目前看来,无糖饮料和食品并非不能食用,而是不要食用过多。但是有一点是确认的,对于极少数患有苯丙酮尿症(一种遗传疾病)的患者,由于无法代谢苯丙氨酸,不能食用含阿斯巴甜的饮料和食品。(张田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